摘要:昨晚守着全运会游泳决赛直播,当徐嘉余触壁的瞬间,解说员喊出“24秒40!徐嘉余拿下50米仰泳冠军”时,我直接从沙发上跳了起来——这是他本届全运会的第4枚金牌,也是他包揽了男子仰泳50米、100米、200米全部项目的金牌。
昨晚守着全运会游泳决赛直播,当徐嘉余触壁的瞬间,解说员喊出“24秒40!徐嘉余拿下50米仰泳冠军”时,我直接从沙发上跳了起来——这是他本届全运会的第4枚金牌,也是他包揽了男子仰泳50米、100米、200米全部项目的金牌。
但你可能不知道,3年前的徐嘉余,差点因为伤病退役;2年前的他,连全国比赛的决赛都差点进不去。这个“包揽全仰泳金牌”的男人,到底是怎么从“低谷”爬回“巅峰”的?
一、先看这组数据:徐嘉余的“全运统治力”,到底有多狠?
先给不看游泳的朋友划个重点:男子仰泳项目,徐嘉余就是“中国天花板”。
本届全运会,他拿的3枚仰泳金牌,成绩都是“能冲世界前三”的水平:
- 50米仰泳:24秒40(今年世界最好成绩是24秒21,只差0.19秒);
- 100米仰泳:52秒23(去年世锦赛冠军成绩是51秒60,差距不到1秒);
- 200米仰泳:1分55秒80(今年世界排名前5)。
更狠的是,他还拿了一枚4×100米混合泳接力的金牌——相当于一个人承包了“个人+团队”的核心输出。
我问了一个游泳教练朋友,他说:“徐嘉余现在的状态,放在亚洲就是‘无敌’,放在世界也是‘第一梯队’。但你要知道,他今年已经29岁了,游泳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是22-26岁,他这是‘逆生长’。”
二、3年前的他,差点因为“肩伤”退役:你没见过的徐嘉余,有多难?
2022年,是徐嘉余的“至暗时刻”。
那年的全国游泳冠军赛,他的100米仰泳只游了54秒多,连决赛都没进——赛后采访时,他对着镜头红了眼:“我的肩膀太疼了,抬手都费劲,可能真的游不动了。”
他的肩伤,是“老毛病”:仰泳需要反复抬肩划水,徐嘉余练了15年,肩膀的肌腱早就磨损严重,最严重的时候,他连穿衣服都得别人帮忙。
我翻到他2022年的社交动态,有一条是“今天理疗了3小时,肩膀还是抬不起来,可能真的要跟泳池说再见了”——下面的评论里,有粉丝劝他“退役吧,身体重要”,也有黑粉说“早就该下去了,不行就别占位置”。
更难的是“心理关”:
2021年东京奥运会,他本来是100米仰泳的夺冠热门,但因为肩伤,只拿了第5名——赛后他在混采区说:“我觉得自己对不起教练,对不起等我拿金牌的人。”
那段时间,他甚至不敢去泳池:“一看到水,就想起自己游不动的样子。”
三、从“游不动”到“包揽金牌”:徐嘉余的“翻身仗”,靠的不是天赋
徐嘉余能“杀回来”,靠的不是“天赋觉醒”,是“跟自己死磕”。
1. 为了治肩伤,他把“理疗室”当成了“第二训练场”
2022年底,徐嘉余找了国内最好的运动康复师,制定了“魔鬼康复计划”:
- 每天训练前,先做1小时的肩颈拉伸和筋膜放松;
- 训练后,再做2小时的电疗和针灸;
- 每周还要去3次康复中心,做深层肌肉松解。
康复师说:“他的肩膀肌腱磨损程度,相当于‘用了10年的零件’,但他每次理疗都咬着牙忍,从来没喊过疼。”
就这样练了半年,他的肩膀终于能抬到“训练角度”——第一次恢复100米仰泳训练时,他游到50米就喘得不行,但他跟教练说:“今天必须游完10组,少一组都不行。”
2. 改技术:把“靠蛮力游”变成“靠技巧游”
以前的徐嘉余,仰泳靠的是“爆发力”——划水幅度大、频率快,但对肩膀的损耗也大。
为了保护肩膀,他跟教练改了技术:
- 缩小划水幅度,增加划水效率;
- 利用腰腹力量带动身体,减少肩膀的发力。
这个过程有多难?相当于“让一个用惯了筷子的人,突然改用勺子吃饭”。
他的队友说:“刚开始改技术时,他的成绩掉了2秒多,连省队的年轻队员都游不过,但他每天加练2小时,对着录像抠每个动作,练了3个月才找到感觉。”
3. 心态:把“冠军压力”变成“享受游泳”
以前的徐嘉余,比赛前会失眠:“总想着‘我必须拿金牌’,越想越紧张。”
现在的他,比赛前会听周杰伦的歌,会跟队友开玩笑——这次全运会50米仰泳决赛前,他还跟旁边的年轻队员说:“别紧张,就当是跟我一起玩水。”
他在采访里说:“以前我觉得‘游泳是为了拿金牌’,现在我觉得‘拿金牌是因为我喜欢游泳’——心态变了,反而游得更顺了。”
四、那些跟徐嘉余一样“逆生长”的运动员,都在告诉我们什么?
徐嘉余不是第一个“在低谷里爬回来”的运动员:
- 32岁的苏炳添,在大家觉得“他该退役”的时候,跑出了9秒83;
- 34岁的马龙,在东京奥运会上拿了男单金牌,成为“双圈大满贯”;
- 38岁的巩立姣,在巴黎奥运会上卫冕了铅球冠军。
他们的故事,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所谓“巅峰”,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摔下去之后,再爬起来的勇气”。
我有个朋友,是个职场人,35岁被公司裁员,一度在家哭了半个月,但他后来跟我说:“看了徐嘉余的故事,我觉得‘35岁算什么’——他29岁能从游不动练回世界顶尖,我为什么不能重新找份工作?”
最后:徐嘉余的金牌,是给“不服输的人”的礼物
昨晚徐嘉余夺冠后,对着镜头比了个“心”,说:“谢谢所有等我回来的人,我还能游,还能继续赢。”
其实我们喜欢徐嘉余,不止是因为他拿了金牌,更是因为他让我们看到:哪怕你摔得再惨,哪怕所有人都觉得你“不行了”,只要你愿意“跟自己死磕”,就一定能重新站起来。
最后问你一句:你有没有过“觉得自己不行了,但又咬着牙爬起来”的经历? 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说不定徐嘉余也能看到哦~
来源:哇哇哇呀呀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