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啊,我心里已经开始猜测,她们将会从哪些角度来夸夸我,毕竟,我最近发奋图强,工作努力,学习认真,还瘦了!
文 | 十三姐
前两天,遇到了一些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他们见到我都会热情地来一句:“十三姐!”
当时啊,我心里已经开始猜测,她们将会从哪些角度来夸夸我,毕竟,我最近发奋图强,工作努力,学习认真,还瘦了!
然而,她们打招呼的话术全部都是:
“你儿子现在怎么样?”
“你的好大儿怎么这么优秀?”
“你什么时候跟我说说你是怎么培养孩子的?”
最过分的一个,上来就问:“我娃上二年级了,该往哪个方向培养?”
同样是忙碌,前后却有天壤之别。我觉得吧,有娃和没娃,就形成了一个天然次元壁,里外就是不同时空。
前一天还为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走上了复旦的讲台而沾沾自喜,自我感动,后一天就被老母亲的标签打回原形,冷冷的冰雨把我拍成了大人模样,湿透了的灵魂在温暖的人堆里强颜欢笑。
我觉得这落差有点仓促。
我做了一个设想。假如我对那些只关心我的好大儿如何学习、只在意我是的育儿方法的朋友们说:“您知道吗,我现在正在学习哲学。”
他们可能会说:“哦哦哦,厉害了……哦对了你儿子高中有没有上过课外班?他高中还继续玩乐器吗?有没有什么推荐的辅导资料?”
嗯,很明显,我正在学习什么对大多数妈妈来说没有意义,她们只知道我是谁的妈。
假设我又要跟他们讲“别老关注孩子啊,多提升一下自己”,她们可能就会说:“先别说了,我还要去接娃呢!”
你们等等啊,先别走啊,我还没膨胀完呢......
还来不及膨胀,我就瘪了。讲真,我看出来了,有些时候有些人在有些阶段,是只有一种生存状态的,你跟她说别的,她只会觉得你这是一种【戏说】,没啥用。
我也习惯了。N年前我去给我儿子开家长会,老师在讲台上就说了:我们班有些家长都说了——大家要多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我们有的家长都说过了:”中年妇女优秀不优秀,主要看娃“。
对,那个家长就是我。那是我当时的一篇爆文的标题!
你看,我写了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文章,老师却只记住了这一篇,因为这是最匪夷所思的,毕竟这一篇最能把老母亲的身份和社会标签进行强关联......
身藏功与名的人生,经常当妈的都知道,如果你前一秒以为自己登上了人生巅峰,后一秒就很容易坠入冷暖人间。
嗯,也难怪。
这世道吧,人在江湖混,很多所谓的”身份“都是自己给的。大家都越来越聪明了,这世上只有菜市场的价格、辅导班的费用、娃的成绩是100%无法骗人的。
其他光环都可以随便包装,因此都是要持怀疑态度的,只有娃给的光环是坚固的,不容置疑的。
有娃的中年人,要么靠孩子膨胀,要么就别膨胀。
若干年前我在一次活动上送出了很多帆布袋,上面印着”想致富,少生孩子多做奥数“,我的初心是告诉大家培养孩子是次要的,提升自己才是主干道。
现在我不得不说:多做奥数也不一定有用,最后你会发现,真正让你走上巅峰的还是孩子,所以你不如少做点奥数,多生点孩子,提高走上巅峰的胜率。
我有一个朋友得过设计大奖,在伦敦领的奖,全世界的专业人士都慕名找他切磋,领完奖回国的第二周,参加家长会,坐在自己娃的位子上,他家娃的位子在讲台边的雅座(专门留给调皮的学生的)。
我们安慰他:你习惯了独领风骚,连老师都给你安排了一个与众不同位子。
后来他发了一个朋友圈:
“前一阵子,我看过了各种眼神,有尊敬的眼神,羡慕的眼神,渴望的眼神,嫉妒的眼神……却只有当我家长会上坐在教室最前面,跟全班家长面对面的时候,才发现了最温暖的眼神。那是一种同情、安慰、甚至想和我交朋友的真诚眼神。毕竟有我在,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还不错,学渣的家长人缘最好。”是啊,被打回原形、摘掉光环的中年人,应该心里有点数。
谁在乎你是什么行业大咖、业界巨星,纵使你成就斐然、光彩夺目,在更多人眼里,你就是谁谁谁的家长,有一个不怎么让你省心的孩子,生活得和所有人一样糟心,遇上的也都是那些事儿。
但中年人的硬核高潮部分来了——在经历了这些杂乱又糟心的倒霉事,以及内心无比惆怅地对比了落差之后,所有人看到我们还在笑。
这就是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我儿子在密歇根安娜堡的学习到底怎么样呢?据我所知(我知道得也不太多)——这学期已经经历了两三次考试,数学每次都是满分,物理也是。至于英语写作,没考过试,老师倒是带着他们听过两场高规格音乐会了。所以我现在又有了底气,自己努力半天不是还没有存在感吗,下次就给他们看我儿子的成绩单,再把安娜堡的学术强度研究报告甩到他们脸上。看样子,我的“地位”还能靠这个再撑个几年,那我就放心了,自己偶尔偷懒躺平也没什么太大负担了。至于那些塑料光环时刻,我就揉揉碎掺进枸杞桂圆菊花茶里一饮而尽吧。
顺便说个事
11月20日复旦讲座
报名人数目前已经超额了300%
请报名的朋友留意电话确认
没接到确认的朋友,我们期待下次~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来源:格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