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控核聚变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快车道。“人造太阳”持续燃烧1066秒、“双亿度” 等离子体运行、聚变三乘积大幅跃升——2025年以来,中国可控核聚变领域连续实现重大突破。与此同时,资本也在加速涌入这个赛道,截至11月中旬,中国可控核聚变赛道融资总金额已超过1
川观智库研究员 黄爱林
可控核聚变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快车道。“人造太阳”持续燃烧1066秒、“双亿度” 等离子体运行、聚变三乘积大幅跃升——2025年以来,中国可控核聚变领域连续实现重大突破。与此同时,资本也在加速涌入这个赛道,截至11月中旬,中国可控核聚变赛道融资总金额已超过120亿元,蚂蚁集团等市场资本纷纷入局。
今年以来,中国核聚变研究接连取得里程碑式进展。据新华网报道,3月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三号”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运行。此次实验实现了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的大幅跃升,标志着中国聚变研究挺进燃烧实验的核心环节。7月,科普中国官网显示,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成功在1亿度高温下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1066秒,刷新世界纪录。这一突破标志着人类向“人造太阳”持续发电迈出关键一步。
国内核聚变市场格局已由托卡马克“一马当先”,演变为FRC、Z箍缩、仿星器等多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托卡马克作为最成熟的技术路径,仍是各国攻坚的核心方向。两支国家队——中聚变和聚变新能正在推进重要的托卡马克装置建设。然而,托卡马克装置的成本短板也逐渐显现。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为例,原计划投资50亿美元,现已投资超200亿欧元仍未见顶。许多初创企业选择另辟蹊径以控制成本。瀚海聚能探索场反位形(FRC)路线,其一代装置仅花费约2亿元,且关键部件可复用至下一代,大幅提升了迭代速度。新奥集团则瞄准氢硼聚变商业化,以规避氘氚路线的高燃料成本和中子辐射难题。
随着技术突破,资本正快速涌入核聚变领域。川观智库梳理IT桔子官网投融资数据发现,近两年核聚变领域投资事件骤增,今年以来国内核聚变融资总额近130亿元。市场资本积极参与,蚂蚁集团领投星能玄光数亿元;国家队也加速入场,中核集团等国资下注聚变能源,金额近115亿元。
尽管进展显著,核聚变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建刚指出,核聚变从实验堆到商用堆仍需攻克燃烧等离子体物理、氚自持、辐照材料性能等多重难题。而中投未来产业研究中心认为,等离子体稳态燃烧是商业化最大挑战。当前装置仅能维持分钟级运行,商业堆需连续运行年量级。技术挑战之外,核聚变研发投入巨大而回报周期漫长,也对资本构成压力。同时,核聚变还面临着与日益成熟的风光储、核裂变等替代能源的市场竞争。所以,业界对商业化时间表认定仍存差异,不少企业代表给出的商业化时间从2028年到2040年不等,而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更为谨慎,他估计2050年前后将实现聚变能商用。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