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坑塘变身“聚宝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8:00 1

摘要:11月12日,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沿河村的鸵鸟养殖基地里,一群体型健壮的鸵鸟正悠闲踱步。谁也想不到,这个生机勃勃的特色养殖场,去年还是杂草丛生的废弃坑塘。

11月12日,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沿河村的鸵鸟养殖基地里,一群体型健壮的鸵鸟正悠闲踱步。谁也想不到,这个生机勃勃的特色养殖场,去年还是杂草丛生的废弃坑塘。

今年,沿河村盘活闲置坑塘资源,发展鸵鸟养殖、休闲垂钓、鮰鱼养殖等多元产业,走出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这是我们村的新村民。”沿河村党支部书记杨淑芳指着鸵鸟笑着向记者介绍。今年,村里争取项目资金,将废弃坑塘填平,建起占地1.1万余平方米的鸵鸟养殖基地。53只鸵鸟已经入住,这些“大长腿”不仅外形吸睛,更是村里的“致富能手”。

饲养员李红娟正在给鸵鸟投喂饲料。“它们吃得简单,养起来不费劲,但经济效益很可观。”她算了一笔账:每只鸵鸟年产蛋约40枚,每枚蛋能卖100元,幼鸟每只四五百元,再加上羽毛、皮肉等副产品,养殖前景广阔。更让李红娟高兴的是,她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月收入3000元左右。

离鸵鸟养殖基地不远,50亩的钓鱼塘也别有洞天。虽然天气渐冷,但仍有垂钓爱好者专程赶来。“我们建立了客户群,群里客户近300人。”杨淑芳说,村里投放了2万斤鲤鱼、草鱼、鲫鱼等,配备了增氧机,目前每天收费100元,开放以来已收入5万元。钓鱼塘一旁是50亩精养池塘,约3万斤的美国叉尾鮰鱼即将上市,主要销往西藏等地,预计纯利润达8万元。“这两个池塘之前一直闲置,经过项目改造,每一寸土地都创造出了价值。”杨淑芳表示,沿河村正推行“党支部+农户”模式,将鼓励更多村民参与鸵鸟养殖,共同开拓市场。

从荒芜坑塘到产业热土,沿河村的蜕变正是“千万工程”在基层实践的生动写照。多元业态的发展模式,不仅盘活了沉睡资源,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