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免费拔萝卜”“免费薅油菜”“免费捡白菜”……近日,社交网络平台出现不少“免费捡菜”的帖子。博主宣称,北方已收割完的菜地可免费捡拾种植户遗漏或不要的农作物,吸引不少人“打野”。
甘肃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村民使用背篼将采摘的散花菜背出菜地。 | 新华社发
“免费拔萝卜”“免费薅油菜”“免费捡白菜”……近日,社交网络平台出现不少“免费捡菜”的帖子。博主宣称,北方已收割完的菜地可免费捡拾种植户遗漏或不要的农作物,吸引不少人“打野”。
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有的地方,农作物已由种植户收割完毕,且经主人同意,拾穗者在限定区域捡拾被舍弃的农作物,无可厚非。而社交平台上,不少打着“免费捡菜”幌子的帖子,实际是侵犯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实信息。
“剩的就是无主的”“法不责众”等错误认知,混淆了合法界限。依据民法典规定,种植户通过承包经营获得的农作物,无论是否收割完毕、是否有残留,其所有权均归属种植户。只有种植户通过村委会告知、现场明示等方式明确放弃所有权,农作物才成为可合法捡拾的无主物。也就是说,拾穗者在“打野”前事先必须征得所有者同意。
和勤俭节约一样,拾金不昧也是中华传统美德。“跟帖”“打野”既违背公序良俗,更触碰法律红线。若未经允许擅自进入田间捡拾,轻则需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重则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
“免费”谣言的传播链,往往始于个别网民为博取流量而虚构事实。这些信息在社交平台呈裂变式扩散。发布假消息导致种植户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聚众哄抢、数额较大,还可能触犯刑法规定的聚众哄抢罪,面临刑事处罚。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平台和监管部门而言,需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对公众而言,应理性辨别网络信息、培养法治意识。法律从不认可“法不责众”,只坚信“违法必究”。
我国每年地头蔬菜损耗超千万吨,10%—15%的“残次菜”因个头小、卖相不好等滞销被弃。或可搭建良性桥梁,推广“预约采摘”“公益助农”模式,既帮农户处理滞销蔬菜,又让公众在规范引导下“捡秋”。
每一棵被“白采”的白菜,都是测量公民法治素养的标尺;每一个“免费”谣言的传播,都在考验我们社会的免疫系统。从田间地头到网络空间,坚守法治底线,让每分辛劳不被辜负,让每颗蔬菜各得其所。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