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极具冲击力的消息在网络上疯传:乌克兰东部波克罗夫斯克(俄方称“红军城”)附近,乌军精锐部队被俄军包围三天后,因断粮被迫以老鼠为食,最终选择投降。
近日,一则极具冲击力的消息在网络上疯传:乌克兰东部波克罗夫斯克(俄方称“红军城”)附近,乌军精锐部队被俄军包围三天后,因断粮被迫以老鼠为食,最终选择投降。
这一极端情节迅速引发全球关注,而乌克兰方面随即怒斥其为“彻头彻尾的谣言”,并直指俄方利用AI伪造证据。
一边是耸人听闻的战场叙事,一边是坚决的辟谣反击,两条截然不同的信息在舆论场激烈碰撞。
这场裹挟着极端情节的舆论对决,究竟是战场实况的缩影,还是AI时代信息战的又一次升级?
这则“吃鼠投降”的消息并非凭空出现,其传播背景与波克罗夫斯克的战场局势紧密相关。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期公开表示,乌军在波克罗夫斯克的作战条件极为艰难,俄军凭借天气优势加大了进攻规模,双方正展开激烈的逐屋战斗。
俄方则宣称已在该区域夺取超过200座建筑,形成局部包围态势。作为通往顿涅茨克的“门户”和重要交通枢纽,波克罗夫斯克的战略地位让此地的每一则消息都牵动人心。
但耐人寻味的是,“断粮吃鼠”这一核心情节,自始至终仅出现在俄方宣传渠道和社交媒体,没有任何第三方战地记者的现场核实。
在如此关键的战略要地,为何一条足以动摇军心的重磅消息,会缺失最基本的多方佐证?
答案或许藏在俄乌持续升级的信息战中,长期研究俄乌舆论战的兰德公司早已指出,俄方擅长通过极端化、难以验证的叙事,在社交媒体制造舆论热点,进而打压对手士气、削弱西方支持意愿。
而此次事件中,乌方反虚假信息中心的调查更是揭露了关键漏洞:俄方发布的相关视频存在明显AI伪造痕迹,不仅人物语音生硬不自然,士兵佩戴的头盔与乌军现役装备不符,甚至出现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凑冒充西里尔字母的低级错误。
专注AI影像检测的SensityAI公司进一步证实,这类视频大概率由OpenAI的Sora工具生成,部分原始文件还残留着工具水印。
这些技术层面的破绽,是否意味着“吃鼠投降”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精心设计的宣传剧本?
俄方宣称投降的是乌军第38独立海军陆战旅的25名士兵,但这一说法很快被该旅直接否认。
乌方明确表示,俄方公布的所谓“投降士兵名单”中,无一人是第38旅现役成员,相关身份信息纯属伪造。
回顾过往,类似的虚假宣传并不鲜见:此前网传“俄军417名士兵集体投降”的消息,经澎湃新闻核查,实为2022年的旧视频拼接,与事实完全不符。
而此次“吃鼠”的极端情节,更违背战场常识——即便部队被围断粮,现代战争中仍有无人机空投、地下通道补给等多种方式维持基本生存,且若真发生“吃鼠”事件,必然会有逃兵证词、医疗记录等间接证据流出。
截至目前,包括路透社、法新社在内的国际媒体,均未找到任何支持这一说法的实证。
那么俄方为何要在此时抛出如此经不起推敲的叙事?
深入分析战场态势便不难理解其背后的战略意图。
据悉,俄军为攻占波克罗夫斯克已集结约15万人兵力,采取钳形攻势试图切断乌军补给线,卡内基基金会研究员迈克尔・科夫曼直言,一旦此地陷落,乌军将失去对周边城市的屏障。
在军事进攻受阻的情况下,舆论战成为重要辅助:通过渲染“乌军士气崩溃”的假象,既能动摇乌军前线士兵的抵抗意志,也能向西方传递“援乌无效”的信号,影响后续援助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乌方并非被动防御,除了技术辟谣,还联合专业机构发布AI虚假视频识别指南,帮助民众分辨破绽。
但随着AI技术的快速迭代,造假成本越来越低,识别难度不断加大,这场信息攻防战未来还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其实辨别这类战场信息的可信度,并非无迹可寻。
首先要看信源的多元性,单一渠道发布的极端消息需保持警惕。
其次要关注细节合理性,军事装备、战术逻辑等专业层面的破绽往往是突破口。
最后要重视第三方验证,独立媒体的实地报道、卫星图像分析等才是接近真相的关键。
此次事件中,正是因为缺乏第三方佐证、存在明显技术造假、违背军事常识,才让“吃鼠投降”的说法可信度大打折扣。
而泽连斯基坚持乌军在波克罗夫斯克“艰难坚守”的表态,与俄方极端叙事形成鲜明对比,也提醒着公众:战场真相往往藏在对立声音的碰撞之中。
战争的残酷值得铭记,但虚假信息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
“乌军吃鼠投降”的消息虽充满爆点,却在事实核查与技术分析面前漏洞百出,本质是信息战中的舆论操纵。
保持理性判断,关注多方信源验证,才能让我们在信息迷雾中看清真相,而这正是对战场军民最基本的尊重。
来源:松庐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