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这主要源于前期涨幅过大、估值高企,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但行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随着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量产节点的临近,当前调整或许正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布局窗口。
近期,机器人概念板块遭遇寒流,港股的三花智控(02050.HK)、越疆(02432.HK)、优必选(09880.HK)均出现明显回调。
A股的三花智控(002050.SZ)、柯力传感(603662.SH)、北特科技(603009.SH)、卧龙电驱(600580.SH)、安培龙(301413.SZ)近期亦明显下挫。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这主要源于前期涨幅过大、估值高企,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但行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随着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量产节点的临近,当前调整或许正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布局窗口。
有观点认为,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夜,2026年将被铭记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iPhone时刻”。就像2007年智能手机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将彻底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量产进程加速,2026年成关键节点
产业界正在为2026年这个关键节点全力备战。
特斯拉方面,据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正加速推进得克萨斯超级工厂的扩建工程,专门为人形机器人Optimus建设量产设施。
目前特斯拉已在位于北加州弗里蒙特的工厂内设立试点生产线,组装部分Optimus样机;但公司计划将Optimus项目的绝大部分产能布局在得州超级工厂。
据透露,弗里蒙特工厂年产能预计为100万台。而马斯克表示,公司将在得州超级工厂新建的专用厂房内,实现年产能1000万台的目标。
国内企业同样不甘落后。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最近的AI日上明确表示,小鹏的目标是在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的规模量产。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鹏宣布将开放机器人IRON的SDK,这一举措类似于苹果当年开放iOS生态,有望加速应用场景的拓展。
与此同时,宇树科技等创新企业的IPO进程也在加快推进。11月15日,据证监会官网披露,中信证券已完成对宇树科技的上市辅导工作。业内普遍认为,这些企业的集中上市将为板块注入新的活力。
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制造业率先突破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现实。自今年10月以来,中国一汽、江淮汽车等大型制造企业密集发布人形机器人招标公告,标志着这一技术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工业应用阶段。
其中,江汽集团发布的招标文件显示,其对“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提出明确需求,特别要求具备“高精度高自由度双手五指灵巧手”。这些技术要求反映了制造业对人形机器人的实际需求已经从概念验证转向功能实现。
宝钢集团与小鹏机器人的合作则展示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近日双方宣布,将在工业巡检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这为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示范。
机构唱多:把握机器人投资机遇
面对机器人产业的投资机会,机构近期纷纷坚定唱多——
民生证券指出,中期来看,特斯拉量产进程与技术路线迭代仍是核心主线,同时宇树科技等国产机器人主机厂即将密集进入IPO阶段,有望成为全新强催化。客户维度-重视特斯拉确定性主线+其他核心主机厂重大更新,产品维度-看好灵巧手、PC/ABS机甲、类RV、轻量化、关节精密轴等边际变化大的硬件环节,资本维度-关注国产机器人主机厂的证券化进程,估值维度-关注头部汽车机器人主机厂的估值重构。
国金证券表示,小鹏、特斯拉更新人形机器人重要进展,2026年目标量产。2026年将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iPhone”时刻,面向C端更给人形机器人市场带来新的场景示范,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
尽管短期面临估值压力,但机构普遍认为机器人产业正在经历估值体系的重构。传统估值方法难以完全反映这一颠覆性技术的长期价值,市场需要在成长性与周期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展望2026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突破。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的关键是要甄别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在产业大潮兴起前完成战略布局。正如一位基金经理所言:“在颠覆性技术面前,最大的风险不是短期波动,而是长期缺席。”
第十二届港股100强启动,机器人板块脱颖而出?
近一段时间,机器人产业迎来国内外政策支持与产业落地的双重密集催化:产业热潮涌动,入局者持续扩容,海外特斯拉等头部企业亦加速商业化量产步伐。不少机构研判,当前机器人产业链已迈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关键发展阶段。
恰逢这一产业风口节点,2025香港财富管理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港股100强颁奖盛典将于2025年12月8日重磅启幕,同期将揭晓涵盖半导体、AI、机器人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新锐公司”“科技榜”等专项榜单,精准锚定前沿赛道优质标的,与产业发展趋势同频共振。
市场目光自然聚焦核心悬念:面对“长坡厚雪”的机器人赛道,第十二届“港股 100 强”评选将以何种标准挖掘兼具技术壁垒与成长潜力的企业?哪些港股机器人标的能凭借硬实力脱颖而出,创造长期投资价值?这一关乎产业风向与资本布局的答案,值得资本市场持续高度关注。
作者:飞鱼
来源:财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