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说出书时,这位教授还是自掏腰包,结果刀郎和刀郎的团队们并不买账,没见刀郎出面表示感谢,更没见刀郎的团队宣布要团购此书,赠发给刀郎名下的粉丝。
一教授把刀郎称为乐圣,不辞辛苦,写了22万多字,为刀郎捧场。
据说出书时,这位教授还是自掏腰包,结果刀郎和刀郎的团队们并不买账,没见刀郎出面表示感谢,更没见刀郎的团队宣布要团购此书,赠发给刀郎名下的粉丝。
这就让这位教授有些尴尬了。
而且,有律师站出来,公开对韦教授称刀郎为乐圣表示质疑。
请看这位律师的原话——
同济大学教师马卫民,给刀郎扣上了乐圣的高帽,这就好比让网红主播硬碰瓷孔子至圣的头衔,荒谬的让人笑掉大牙。
作为堂堂的高校教师,放着学术不钻研,便要当流量时代的跳梁XX,这种毫无底线的吹捧,到底是审美的缺乏找不到北,还是想借名人效应给自己贴金?
难不成在你的眼里,乐圣的标准就是短视频平台的播放量,按这个逻辑,广场舞神曲的创作者,个个都是当代乐圣,音乐学院更应该改名为网红孵化基地。
建议马教授先补补音乐史的常识,再掂量自己有没有资格去定义乐圣这个称号?
与其在网络上哗众取宠,不如回到教室好好的备课,别让学生跟着你学这种指鹿为马的本事。
这位律师作出如此评价,对于这位教授来讲,当说,更是一件尴尬的事。
但这位教授并觉得不尴尬。
他在网上说——
亲爱的刀郎老师,刀郎老师的团队成员,全国的搭档小姐们,还有啊,即将成立的刀郎音乐作品学术研究会,也就是刀学会的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马卫民,今天呀,终于能跟大家呀报个喜,我写的刀郎现象,草根艺术的文化破局,与时代引领,马上就要和大家见面了,
这本书的出版之路真的是太不容易,用艰难万劫形容啊,一点都不夸张,
从一开始琢磨选题,蹲点调研,到一字一句打磨完出稿,再到升级,这中间呀不光耗费了大把的时间,还遇到过想阻止它出版的盛宴,真的是艰难。
好在呢,我们没有放弃,现在啊书号cap,都拿到手了,11月30号前,大家肯定能在正规渠道,买到这本实实在在的印好的书,跟大家先透露一下这本书的分量,它足足有396页,快到400页了,拿在手里啊,明显的感觉到沉甸甸的,差不多是咱们平时啊,读三本短篇小说集的厚度,文字上呢更是反复改了又改,总字数有22万字,要是逐字念出来,差不多得连续念上15个小时。每一页啊,每一段都藏着呀,我对刀郎现象的琢磨,就是想背后的文化门道说透。
写这本书的时候啊,我心心里一直揣着这份敬畏,它首先是给乐圣刀郎的一份致敬。
之后呢,也会正式售书啊,即将成立的刀郎音乐作品学术研究会。
更重要的是,我特别希望,他能够走到每一位支持乐神刀郎,爱草根艺术的大大小小的手中。
等大家呀,买到这本书,翻开这396页,读着这22万字,或许能想跟着我一起再走一遍,刀郎音乐从小众到出圈之路,真正懂得它为啥能成为咱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最后啊真的谢谢大家一直等待,咱们一起盼着新书面世,也期待大家能早日在正规的渠道买到这本书,从字里行间感受刀郎现象文化力量。
从他的上述言说中,我能看出他对他的这本书的发行充满自信。
而实际情况,也应当看好。
刀郎有近2000万粉丝。
如果一人买一本,2000万的书出手之后,那就会有近20亿的收入。
那真是个天文数字啊。
那真的会发一笔大财。
但遗憾的是,自媒体人爱大海正能量向我推荐了一篇报道。
这篇报道是这样写的——
马卫民教授自掏腰包出版吹捧罗林的书。
罗林没发一言,连转发都没有,仿这本书从没存在过。
书里写得多动情,现实就多冰冷。
我见过太多人把情怀当生意,以为深情能换流量,可读者不是被感动,是被定价劝退的。谁会为一个沉默的名人买单?
当一个人不再回应,你拼命写的赞美,就成了无人认领的遗书。
那么,在这里,我梦野艳齐又要说什么呢?
我要说的是——
从其创作与出版背景来看,该书并非仓促而就,而是马卫民教授历时数年完成选题、调研、撰写与打磨出来的。
但作为书籍核心人物的刀郎,其反应的异常冷淡,就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了。
面对这本以解读其艺术成就、剖析其文化影响为核心的著作,刀郎全程保持沉默,既未公开表态支持或反对,也未通过任何渠道转发相关信息,仿佛这本书从未存在过。
这种沉默态度与书中对其艺术成就的深情解读形成鲜明对比,不能不让人感到一种“单向奔赴”的尴尬。
正如上述网友所言:“当一个人不再回应,你拼命写的赞美,就成了无人认领的遗书。”
同时,公众对“情怀变现”的质疑声不断,认为作者将个人对刀郎的情感偏好过度商业化,忽视了大众消费的理性需求。
读者购买书籍的核心诉求是内容价值,而非单纯的情感共鸣,当情怀无法转化为切实的阅读价值时,自然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客观地说,马卫民教授的创作初心值得尊重,将刀郎现象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挖掘草根艺术的文化价值,本身具备一定的学术意义与文化价值,历时数年的打磨也体现了严谨的创作态度。
但著作的遇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核心人物的沉默态度削弱了粉丝群体的购买动力。
更重要的是,这一案例折射出一个普遍的行业困境——情绪消费终究有其边界,情怀不能替代市场逻辑,当文化创作脱离了读者需求与市场实际,即便倾注再多心血,也难以实现情怀与商业的双赢。
这件事,也着实让马为民尴尬。
刀郎的反应至今依然沉默,未公开表态、未转发相关信息,对该书仿佛“视而不见”。
市场反应同样令人尴尬,整体呈否定与质疑倾向,公众质疑作者在搞“情怀变现”。
而我梦野艳齐为什么要发布上述这些言说,目的则是,我觉得这位教授写本书不易,书能出来不易,敢给刀郎定位为乐圣更不易,我想通过我的如此言说,能够吸引刀郎的粉丝们以及刀郎本人关注一下本书,哪怕是一人买一本呢?
别让这位教授辛辛苦苦的写了半天,还得倒贴上自己的积蓄。
好了,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
感谢您的收看。梦野艳齐。
来源:梦野艳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