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59岁的梁先生,三年前在体检时被查出肠息肉,当时医生建议他做个肠镜切除。他听了,但没当回事。
出了医院门,他觉得自己一身轻松,啥事没有,连那份体检报告也扔进了抽屉,三年没再翻过。
再去医院,是因为腹痛腹胀,拉血大便越来越频繁,人也瘦了一圈。肿瘤科的医生摇了摇头,告诉他,是肠癌晚期,已经扩散。梁先生坐在病床上,问医生:“是不是当年那东西没处理好?”医生没回答,叹了口气。
很多人觉得,肠息肉不过是个“息肉”,长在肠子里又看不见,也没感觉,能拖一天是一天。但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息肉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它很可能正在朝着癌变的方向演进。数据早就摆在那里:中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过55万例,是全球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最初就是从肠息肉开始的。这些息肉,大多在一开始是良性的,可惜它们不会一直良性。
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癌变概率最高的一种。国内一项大样本回顾性研究发现,10年内,约有40%的中度腺瘤性息肉发展为癌症。梁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人们一直对癌症有个误解:好像只要生活方式健康,饮食规律,癌症就不会找上门来。但问题在于,这种想法本身就站不住脚。
癌症从来不是“被某个坏习惯诱发”,而是“被所有忽视积累而成”。梁先生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但他对身体信号的漠视,一样让疾病找上门。
这事说到底,跟“无知”有关,但更深层的,是“懒”。不是身体懒,是认知上的懒。人们太容易对陌生的事物选择逃避,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险当成不存在。
梁先生不是不知道息肉有问题,他是不愿面对那一整套“治疗流程”的麻烦,甚至也许害怕看到那个结果。
有个说法在体检群体中很常见:“我身体一直挺好,平时啥毛病没有。”这个想法杀伤力非常大。
肠道这种器官,出问题之前几乎没有痛感,尤其是右半结肠的肿瘤,等到腹胀、黑便出现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阶段。
而早期的肠癌,是几乎无症状的。它不像胃癌,上腹会隐痛;也不像肺癌,有咳嗽;肠癌是悄无声息地发展,等你发现,大多已经太迟。
还有个很普遍的误区值得说。很多人觉得年纪不到,不用查肠镜。可数据打脸打得很响。中国一项涉及超百万人的筛查项目显示,45岁以上人群中,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高达28%。
换句话说,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可能正携带潜在的“癌前病变”。而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有数据显示40岁以下的结直肠癌患者数量正在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查出中晚期肠癌。
饮食西化、缺乏运动、肥胖、精神压力,这些正在悄悄推高年轻人罹患肠癌的风险。年龄不再是安全线,而是一种心理安慰。
这事其实还反映了另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绝大多数人并不理解“疾病是演化”的过程。人习惯用“有没有病”来判断是否健康。
但息肉算不算病?糖耐量异常算不算病?脂肪肝呢?这些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但它们绝不是静态的。
一旦形成,就开始变化,不干预,它们就沿着自身路径演进。有些变好了,是幸运;多数情况下,是变坏了。梁先生当年那个息肉,就是“演化”的起点,可惜没人告诉他这件事有多危险。
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梁先生的体检报告上其实写得很清楚:建议做肠镜随访。但这个建议,谁来落实?家人不懂,自己不关心,体检机构不会追踪,医院不会提醒。
一个建议,就这样被淹没在日常琐事里。如果这是个产品,那说明这个产品出了交付问题。这其实揭露了一个更大的医疗盲区:我们对健康管理的流程,远比对疾病治疗的流程粗糙得多。
一个人从体检到确诊中间那几年,几乎处在“无人监管”的空白地带。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的问题。可惜,梁先生就是倒在这个缝隙里的那个人。
再说一句刺耳的。现在很多城市在推广“全人群癌症筛查”,但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为什么?很多人查完了也不信。
有个社区医生说,他们那边组织了免费的肠镜筛查,通知了300人,最终到场不到一半。有人嫌难受,有人说工作忙,有人说反正也不会得癌。可现实告诉我们,癌症不是等你准备好了才出现的。
讲到这,其实这件事已经不再只是肠癌的问题了。这背后暴露出的是一种常见的“健康认知惯性”:只相信眼前的感受,不愿意接受专业建议,也缺乏对身体长期变化的警惕。
人们对“死亡”的讨论越来越多,对“生病”的理解却越来越少。说到底,人是愿意讨论终点的,却不想面对过程。但遗憾的是,生命就是由过程构成的,终点从来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一步步累积而来的。
有些人也许会问,既然肠息肉这么危险,为什么医生不一开始就把它处理掉?
事实上,大部分息肉一旦发现就会被建议切除,尤其是通过肠镜检查时,医生可以当场切除。但关键在于,很多人根本就没走到这一步。
梁先生当初做的是CT体检,报告提示可疑息肉,建议进一步肠镜确认。但他没去。他不是没机会,而是没行动。这种缺失,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认知不作为。
最后必须讲一个更让人不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肠道健康不只是消化的问题,它跟大脑状态、心理疾病、免疫系统都有密切关系。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的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与焦虑、抑郁、阿尔茨海默病等存在关联。
而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时,甚至会影响到神经递质的调节。这也意味着,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下降、情绪起伏、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和肠道状态有关。
说到底,身体不是一套独立系统,而是一整套相互牵连的复杂网络。梁先生的悲剧,看似是肠息肉引发的,其实早在他忽略自己身体变化、拒绝进一步检查的那一刻,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只不过这颗伏笔,没人愿意读懂。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孔娜.大肠息肉不同病理及癌变的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23.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