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34文旅大通道沿线项目巡礼·融合印象 G334桦甸段“出圈”的背后——一条国道的文旅破局之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8:33 1

摘要:一语道破G334桦甸段从交通干线跃升为区域文旅IP的关键——它已超越“通道”功能,成为一个可游可感、内涵丰富的复合型体验空间。G334桦甸段的实践,回应了新时代文旅消费的核心诉求:从看风景到体验文化,从被动观…

深秋,G334国道桦甸段,平整宽阔的路面在阳光下蜿蜒,各地牌照的自驾车辆川流不息。在这条串联城乡脉络的交通要道上,远眺是连绵的群山与斑斓的林海,近观则有金叶糖槭与苍翠云杉交错排列,宛如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

来自长春市、吉林市的摄影爱好者纷纷放飞无人机,镜头掠过绚烂秋色,有人感慨:“这条路本身就是风景,开车穿行其中就像在画里游走。它的‘出圈’虽然稍晚,但正好赶上这个近在眼前的秋天。”一语道破G334桦甸段从交通干线跃升为区域文旅IP的关键——它已超越“通道”功能,成为一个可游可感、内涵丰富的复合型体验空间。

基础重塑 从“通路”到“景路”的硬件升级

G334国道全长1340公里,东起吉林龙井,西至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在吉林省境内绵延895公里,其中,桦甸段全长130公里。

夹皮沟段作为G334桦甸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尘土飞扬”到“金光大道”的华丽蝶变。过去道路两侧绿化参差不齐,每逢大风天气就黄土弥漫。今年国道重修,科学进行绿化设计,3440株乔木栽植错落有致,海棠、山杏、云杉等乡土树种勾勒出四季有景的生态廊道。

G334的蜕变,源于对道路价值的重新定义。夹皮沟镇党委宣传委员陈静介绍,改造工程从一开始就摒弃简单的铺路刷线,植入“景观长廊”建设理念,“通过串联5个主题公园与10处匠心独运的微景观,我们努力推动道路从单一的通行空间向丰富的生活场景转变。”

这一转变,显著提升了旅客的“慢游”意愿。常年往返此线的货运司机刘师傅说:“以前路过这里总要关紧车窗,现在却会不自觉地放慢车速,看看风景的变化。”行为的改变,正是“景路”理念落地的直观印证。

可持续的美丽离不开创新管护。夹皮沟镇探索建立“镇-村-组-户-专管员”绿化管护体系,将“路段到人、责任到树”落到实处。专管员李凯定期巡查所负责的5公里路段,“每棵树都有档案,修剪、施肥都要记录,像照顾孩子一样精细。”这种共建共治模式激发了周边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许多村民主动美化自家庭院,从环境的旁观者变为建设者,使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内涵挖掘“红、金、绿”资源的融合活化

如果说硬件升级是“塑形”,那么对沿线深厚文化底蕴与生态资源的整合活化则是“铸魂”。G334桦甸段的成功“出圈”,关键在于以路为链,将分散的“红色”“金色”与“绿色”文旅珍珠串联起来,打破景点“孤岛”,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红色资源的沉浸式转化:桦甸市现存革命旧址70处,底蕴深厚,但过去资源分散、体验单一。近年来,当地以G334为轴线,对魏拯民抗联密营、蒿子湖密营等核心红色遗址进行了系统性的保护与提升。更重要的是,体验模式从静态参观转向深度沉浸。桦甸蒿子湖密营纪念馆馆长吴艳滨介绍,在蒿子湖密营,游客可以重走抗联路,体验石磨研粮等抗联生活。“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比课本上的文字更震撼,更能激发游客主动探究历史的兴趣。”红色文化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说教变为体验,完成了情感上的连接。

——金色文化的体验式拓展:作为“中国黄金第一镇”,夹皮沟的金矿历史是独特的文化IP。正加紧建设的中国黄金博物馆及其配套的矿洞沉浸式体验项目,将让黄金文化从传说变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实体。正如矿工后代刘师傅所观察到的:“以前我们只能讲祖辈淘金挖金的故事,现在游客能亲手摸到金矿石,未来可乘小火车深入地下矿井,游览地心餐厅、音乐厅,全程体验矿工的真实工作场景。”G334如同一条金线,将宝戏台金谷景区、中国黄金博物馆与沿途风光无缝衔接,形成了“黄金大道”的完整叙事。

——绿色生态的价值性转化:G334桦甸段沿线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通过将红色寻访、金色探秘与红石湖、南楼山、森林慢谷、枫雪部落、名峰生态度假村等绿色生态观光有机结合,桦甸形成“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文旅新格局。游客不仅为历史而来,也为这片绿水青山停留,有效延长了消费链。据桦甸市文广旅局副局长王智臣介绍,今年1月~9月,桦甸累计接待游客140.2万人次、收入1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14%、29.79%。

传播破局 情感连接与流量引燃的共鸣

酒香也怕巷子深。G334桦甸段的“出圈”,得益于精准的传播策略,找准历史与当代的情感共鸣,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流量引爆。

短视频平台成为关键的传播阵地。继吉林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短视频《G334的秋冬浪漫——等你来赋名》引爆网络,各地官媒、自媒体相继创作《穿越G334的桦甸奇遇》《G334上的红色丰碑》《行走G334 | 寻访森海深处的红色坐标》《G334国道线上的璀璨明珠》等大量短视频作品,推动G334迅速成为“ 网红大道”。这些短视频聚焦强烈的视觉对比和真实的情感冲击,“接地气”的传播赋予了桦甸文旅新的温度,搭建起与广大网友的情感桥梁。

同时,交通的便利性通过导航软件和自驾攻略得以精准传递。“路况好,可看的景点景区多”,成为吸引周边客源的核心卖点。桦甸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刘杰表示,G334将“快进”的交通优势与“慢游”的深度体验完美结合,降低了游客的决策成本,使“一场说走就走的红色生态之旅”成为可能。

关键升级 从“网红”到“长红”的路径开掘

G334桦甸段的实践,回应了新时代文旅消费的核心诉求:从看风景到体验文化,从被动观光到主动探索。刘杰给出这样的观察:“G334的探索证明,文旅破局不能只靠资源堆砌,关键在于找到历史与当代的情感连接点,让道路成为可阅读、可感知的精神载体。”

G334桦甸段“出圈”之后,如何实现“长红”?桦甸市的文旅规划显示,未来将全力推进三项关键升级:一是深化区域联动,牵手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官马溶洞、914三线小镇等景点景区,开发跨区域的“重走抗联路”等精品线路,扩大规模效应;二是注入科技动能,利用国家天文台在当地的射电雷达项目,增设星空观测等科技研学内容,打造差异化优势;三是培育产业生态,发展“金矿文创”等衍生品,推动“文旅+农业+研学”深度融合,让效益真正惠及当地群众,形成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G334桦甸段的“出圈”,是一条普通公路向文旅IP的蜕变之旅。实践证明:在区域发展的棋盘上,道路不仅是工程的产物,更是可雕琢的文化与生态纽带。当一条路既能承载厚重的乡愁记忆,又能寄托鲜活的发展期待,它便能超越物理边界,成为滋养土地、凝聚人心、驱动未来的文旅新通道。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洪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