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皇上龙案一拍,“押赴刑场,秋后问斩!”可是直接把犯人嘎了,不是更省事吗,还能省点儿粮食。原来,秋后问斩是为了一个效果,跟我们办会办展有关系,哈哈。
原创 会展BEN的许锋 会展BEN 2025年11月18日 08:16 北京
“押赴刑场,秋后问斩!”
可是直接把犯人嘎了,不是更省事吗,还能省点儿粮食。
原来,秋后问斩是为了一个效果,
跟我们办会办展有关系,哈哈。
看到一篇公众号推文,题目是“古代砍头,为啥都是秋后问斩?”,挺有意思的一个以插画为主的推文。
我把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说一下。
秋后问斩,干嘛非要等到秋后??
“秋后问斩”这四个字,我们在古装剧里听得可多了:皇上龙颜大怒,这TMD的,气死寡人了,“秋后问斩!”
可是,为何非要等到秋后呢?直接把他头砍了,不行吗?
还得给他喂饭、浪费本就珍贵的五常大米,还得有监狱和狱卒,那得花不少银子呢。
原来,这砍头是有讲究的。
古人信奉“春夏行赏、秋冬行刑”,意思是春夏万物生长,要多给赏赐;秋冬草木凋零,是“肃杀之气”,适合执行刑罚,这叫“顺天道”。
(咦,翻译成今天职场的话,那就是春夏发绩效发奖金,秋冬裁人?我这理解歪了吧。)
汉代以后,把“秋冬行刑”写进了律法,唐宋明清一直都沿用。
但这个顺天道只说了一半。
“秋后问斩”的另一个功能,是另一个更现实(也可以称之为更加别有用心)的维度:秋后问斩是一场被精心设计的“公共事件event”。
秋后问斩不只是法律制度,也是一种传播手段。
对,是个活动,是个事件传播、活动传播。
秋冬砍头:找的就是“人最多、最有空”的时候
春天夏天忙种地,大家都在地里弯腰,没空去城门口看热闹;
秋收之后,粮食入仓,人闲下来了,不是掼蛋就是麻将、广场舞,跳绳、马拉松减肥多没意思!缺一个由头“组局”;
行刑前,还要游街示众一圈,“前方菜市口,请掉头”;
到了刑场,刀一落,围观群众发出“噢耶”,欢呼之余,也有人生思考:这人生苦短啊,还是要合规啊。
中国的、外国的公共处决,都被设计成一种“仪式化的威慑”,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从而起到震慑作用。
无论是绞刑架,还是北京菜市口的砍头,都需要观众,需要阵势,需要被传播。
所以,与其说秋后问斩是“顺天而刑”,不如说是古人也非常懂“观众心理”:
选在大家有空的时候行刑,保证人多,没人看多无聊啊;
把游街、围观、行刑做成整套流程,既是震慑,也是一次“公共传播”。
这些设计,和我们今天办会办展办活动追求的“仪式感”“曝光度”,本质上好像是同一套逻辑吧。
从刑场到会场:一场活动凭什么值得被围观?
今天我们搞会议、论坛、展览,也离不开三个问题:
1. 谁会来?
2. 现场有没有值得看值得听的东西?
3. 这件事会不会在会后/展后继续被人谈论?
如果一场会议、一个展览、一个活动开完就像没发生过,在网上悄无声息,哪怕现场人很多,其实也是资源浪费。
现在办活动,不只是把场子撑起来,更关键是让这件事被围观、被传播。
这里的“围观”,不等于制造噱头,但展览会议开幕式,高难度的舞狮子当然算一个“被围观”。
古代在刑场游街,是让吃瓜群众参与进去;
今天在会场,要让展商、观众、参会者在议程上“露个脸”,在内容上“插一句”,在社交媒体上“发一条”。
谁来传播?
大概是三拨人会传播。
1. 主办方自己说:官网、官微、官方视频号、新闻通稿、会后报告;
2. 在场的人主动说:参会者、展商、演讲嘉宾的朋友圈、小红书、短视频;
3. 不在场的人被带着说:通过直播、短视频、媒体报道、转述而了解,觉得不错或幸灾乐祸(翻车、安全事故、有展商拉横幅这些更会被传播),继续转发。
从传播效果看,“别人说你”比“你说自己”效果更好,更令人信服。
那对俺们会展人来说,问题就变成:
我怎样设计,让别人愿意替我说?
可以拆成几个很具体的动作:
帮参会者“说人话”
给演讲嘉宾和企业准备一两句简洁、有画面感的金句(类似“秋后问斩”“鸡兔同笼”这种),方便他们引用、截图、转发;
帮参展商“拍好看”
设计几个统一的拍照点、采访角、demo 区,让中小展商也有体面、好看的内容可以发,而不是只能拍模糊的展台合影;
帮观众“少费劲”
议程别太碎,重点场次前后留出缓冲时间,让大家有精力发发感想、发几张照片,而不是从早忙到晚,累得不行;
帮没来的人“快速补课”,让他们心痒痒
会后整理一份“10 张图看懂本届大会”“3 个观点说明行业现在在想什么”,让没到现场的人也能感受到价值,便于他们下次做参会参展决策。
我看到过一句特别狠的话,有点儿糙,但又有那么一点儿道理:
凡是不能引发讨论的都是对传播资源的浪费。
本文作者:会展BEN的许锋(锋哥)
来源:会展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