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军营中,他以勤恳态度著称,常常主动承担维修任务,作风稳健,赢得老兵认可。2015年6月,陆军组建扫雷大队,针对西南边境老山地区遗留的百万枚爆炸物,他第一时间递交申请,加入这一高风险队伍。
杜富国出生于1991年,在贵州遵义乡村长大,作为家中长子,早年就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2010年,他选择入伍,进入边防部队服役。
在军营中,他以勤恳态度著称,常常主动承担维修任务,作风稳健,赢得老兵认可。2015年6月,陆军组建扫雷大队,针对西南边境老山地区遗留的百万枚爆炸物,他第一时间递交申请,加入这一高风险队伍。
边境雷区隐患严重,影响当地民众生产生活,部队扫雷行动旨在清除这些隐患。杜富国初入大队时,专业成绩一般,但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逐步提升能力。三年间,他出入雷区上千次,清除爆炸物超过2400枚,化解险情20余起,凭借全面技能,被队友誉为可靠骨干。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麻栗坡县执行任务时,杜富国作为组长,发现一枚疑似加重手榴弹的爆炸物。他决定亲自处理,让战友后撤。作业过程中,爆炸物突然引爆,导致他双手截肢、双眼失明,而战友仅受轻伤。部队迅速组织抢救,将他转至昆明医院,经过多日治疗,脱离生命危险。
伤情稳定后,杜富国表现出坚韧意志,主动适应新生活状态。国家对他的牺牲给予高度肯定,同年11月24日,授予一等功奖章。
此后,他陆续获得陆军首届“四有”革命军人标兵称号、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誉,以及中宣部颁发的“时代楷模”称号。2022年,他荣获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成为和平时期少数获此殊荣的军人。
作为一级因战残疾军人,杜富国享受国家终身供养政策。现为二级军士长,月基本工资7000多元,加上各类津贴和奖金,收入保障稳定。每年残疾抚恤金约8万元,并根据物价水平动态调整。
此外,国家提供医疗全覆盖、定期疗养和辅助器具支持,确保生活无虞。他的父母和妻子得到妥善安置,家庭成员享有优先就业、教育优惠等权益。
杜富国未因伤退役,继续在部队贡献力量。他通过康复训练,掌握使用义肢的基本技能,甚至在跑步机上达到3公里13分钟的成绩,超出军事标准。妻子王静全力支持,陪伴他度过恢复期。2021年,他们迎来儿子出生,进一步坚定了生活信心。
在岗位调整后,杜富国转向宣传教育工作。他苦练普通话,成为部队广播节目《南陆之声》的播音员,分享从入伍到受伤再到重生的经历,激励更多军人。2020年,他进入贵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圆了早年求学梦想。
杜富国的事迹在社会广泛传播,激发青年投身国防热情。他的家庭也体现出奉献精神:妹妹杜富佳作为护士,曾两次奔赴抗疫一线;二弟杜富民在重症病房坚守;小弟杜富强入伍,驻守西藏边防。整个家庭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建设出力。
国家对残疾军人的优待政策,不仅体现在经济支持上,还包括社会尊重和荣誉体系。一等功的获得,在和平年代尤为珍贵,代表了对牺牲精神的肯定。杜富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本色,他的经历成为教育资源,融入部队思想政治工作。
在康复过程中,杜富国拒绝社会捐款,坚持自力更生。这种精神源于军人的自律,也反映出国家保障体系的完善。残疾军人终身供养制度,确保他们后顾无忧,能够继续发挥余热。
杜富国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军队在边境维稳中的默默付出。西南边境扫雷行动,自2015年起,已清除数万枚爆炸物,归还安全土地上万亩,惠及当地百姓。这项工程的推进,离不开像杜富国这样的战士奉献。
作为“时代楷模”,杜富国多次受邀参加全国性活动。他的事迹被纳入学校教材,引导青少年树立爱国情怀。2022年获“八一勋章”后,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军人楷模的代表。
家庭安置方面,妻子王静享受随军配偶待遇,包括医疗保障和就业支持。儿子教育将获得优先政策,这为杜富国提供了精神慰藉。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国家对一等功臣的待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经济补偿之外,还有精神激励,如邀请参加重大庆典,增强荣誉感。杜富国以此为动力,持续传播正能量。
来源:玩潮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