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集体逃离!千亿川菜市场,十年后谁炒回锅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06:02 1

摘要:2024 年川菜卖爆 1300 亿,15 万家门店开遍全国,可后厨里 45-55 岁的老师傅占了七成,90 后厨师仅剩 10%—— 平均年龄 43 岁,比外卖员整整大 12 岁!

2024 年川菜卖爆 1300 亿,15 万家门店开遍全国,可后厨里 45-55 岁的老师傅占了七成,90 后厨师仅剩 10%—— 平均年龄 43 岁,比外卖员整整大 12 岁!

成都 “老灶台” 川菜馆老板黎云波急得跳脚:“厨师长月薪从 1.8 万涨到 2.2 万,挂了 3 个月招聘启事,只来了两个年轻人,还没干满一周就走了。”

28 岁的小钱更直白:“学厨 5 年,每天站 12 小时炒到汗流浃背,月薪才 8000;转行送外卖当月就挣 1 万 2,至少能自己安排吃饭时间。”

不管你是爱啃辣子鸡的吃货、愁招人的餐饮老板,还是纠结职业选择的年轻人,这场 “川菜传承危机” 都和你息息相关 —— 再过 10 年,谁来炒那锅带锅气的回锅肉?

邓晓青教授的调研数据像盆冷水:全国川菜厨师平均年龄 43 岁,70 后、80 后挑大梁,90 后占比仅 10%,00 后更是凤毛麟角。

更扎心的是产业反差:2024 年川菜市场规模突破 1300 亿元,海外 70 万家中餐店近三分之一是川菜馆,美国甚至开出 8-12 万美金年薪招川菜厨师,可国内后厨却面临 “十年后无人可用” 的断层。

“现在招个学徒比找女婿还难。” 重庆 “江湖兔” 餐馆老板娘赵姐翻着招聘记录叹气:“去年招了 6 个年轻人,最短的干了 3 天,说后厨 40℃高温受不了;最长的干了半年,嫌‘天天切菜学不到真手艺’。”

更可怕的是技艺断层:55 岁的梁春林师傅炒了 30 年川菜,能精准把控 24 味型的火候,可他带过的 12 个徒弟,只有 1 个还在厨房。“现在年轻人连‘三椒三香’的配比都搞不清,全靠酱料包调味。”

你敢信吗?千亿市场养不起年轻厨师?这数据是不是比你想的更扎心?

别再骂 “年轻人怕吃苦” 了,90 后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川菜厨师职业生态的 4 个致命硬伤:

后厨温度常年 40℃+,炒完菜衣服能拧出水,梁师傅的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是同行标配。“年轻时一天站 12 小时,现在弯腰切菜都费劲。”

更糟的是职业稳定性差,川菜厨师 “失业率比任何行业都高”,可能今天还掌勺,明天就因老板换菜系被辞退。26 岁的小林说:“干厨师没安全感,不如送外卖至少订单稳定。”

学徒要先做 5 个月打荷(给师傅打杂),再干 1 年配菜,3 年才能上灶,这期间月薪只有 7500-8000 元。对比外卖员 33.6 元 / 小时的时薪,年轻人算得明明白白:“同样累,为啥不选挣钱快的?”

就算熬到掌勺,月薪也才 1.5 万封顶,而鸡毛店的厨师长月薪 2 万 +,已经是行业天花板。“我同学做程序员起薪就 1.8 万,我凭啥熬 5 年?” 小钱的话戳中很多年轻人的心。

“说好听是厨师,说难听是伺候人。”22 岁的职校生小王本想学川菜,却被妈妈劝:“隔壁小李送外卖都能买房,你做厨师能有啥出息?”

这种偏见让厨师没尊严:梁师傅去参加同学会,有人调侃 “天天围着灶台转,身上一股油烟味”;表妹相亲时,对方听说她是厨师,直接回了句 “没时间顾家吧”。

“酱料包一倒,谁都能当厨师。” 幺麻子调味品公司赵跃军发现,现在很多餐馆用预制菜,宫保鸡丁不用调汁,鱼香肉丝直接加热,年轻厨师根本没机会练手艺。

传统师徒制也没了:以前师傅带徒弟 “倾囊相授”,现在老板怕厨师跳槽,故意藏着核心配方;徒弟干半年就想走,也沉不下心学。“手艺传不下去,不是年轻人笨,是没人好好教了。”

这 4 个硬伤,你觉得哪个最该先解决?

别慌!餐饮圈已经有老板找到解法,成都鸡毛店的 “年轻化改造” 值得所有餐饮人抄作业 —— 他们的厨师长平均年龄 28 岁,90 后占比超 60%!

创始人赵跃军废掉 “熬资历” 的老规矩,搞出 3 步晋升体系:

入门期(3 个月):进 “鸡仔朋友圈” 学习群,每天 1 小时学《川菜 24 味型标准》,每周考实操,合格转配菜;成长期(6 个月):跟着师傅练火候,每月评 “最佳创新菜”,赢了直接上灶;冲刺期(6 个月):竞聘厨师长,考核管理能力 + 味型把控,合格者月薪 2 万 +。

26 岁的李磊就是受益者:“以前学厨靠师傅心情,现在每天学什么、怎么考、升什么岗都写得明明白白,我 1 年 4 个月就当上厨师长,比我爸当年快了 3 年!”

“以前觉得当厨师没前途,现在顾客指着我的照片说‘这师傅炒的鱼香肉丝最好吃’,特有成就感。” 李磊的话道出了 90 后的需求:不止要挣钱,还要有成长和尊严。

餐饮老板们,这样的晋升机制你能照搬吗?

有人骂 “预制菜毁了川菜”,但行业专家兰明路却反驳:“不是预制菜的错,是没把技艺标准化。” 破解传承危机,还要靠 “行业 + 社会” 双管齐下:

四川旅游学院联合调味品协会搞出《川菜 24 味型团体标准》,把鱼香、麻辣等味型的配料比例、炒制时间全写清楚,甚至连 “花椒要炒到什么颜色” 都有规范。

“以前师傅教‘少许盐’,年轻人根本摸不准;现在按标准学,再跟着老师傅练手感,3 个月就能掌握基础味型。” 兰明路说,他们和 12 家餐饮品牌对接,定向培养学生,去年招的 40 多个 90 后,留任率超 60%。

更惊喜的是 “出海红利”:有了标准,川菜厨师成了香饽饽,兰明路的学生在海外年薪能拿百万人民币,比国内翻了 5 倍。“现在职校生都抢着学川菜,知道这手艺能挣大钱、有前途。”

安徽大厨尹亲林的经历很有启发:他拍 “随机进农村做菜” 的短视频,半个多月涨粉 10 万,最高一条视频 38.5 万赞。镜头里他用红薯炒出家常菜,村民吃得笑开花,网友留言 “原来厨师这么有温度”。

川菜圈也在跟进:梁师傅拍 “24 味型教学” 短视频,教网友调鱼香汁,半年涨粉 23 万;成都厨师协会搞 “川菜大师挑战赛”,全程直播,让年轻厨师圈粉又圈钱。

“以前我妈怕别人知道我是厨师,现在她天天转发我视频,跟邻居说‘我儿子是网红大师’。”23 岁的厨师小杨说,短视频不仅让他多了收入,更让职业抬了头。

预制菜到底是川菜的 “帮凶” 还是 “帮手”?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采访中,几乎所有年轻厨师都提到一个词:“职业尊严”。幺麻子的 “厨师关爱中心” 就踩中了痛点,他们的做法值得所有企业学:

建交流平台:每年组织名厨大会,让年轻厨师和大师面对面请教;解后顾之忧:办厨师子女夏令营,暑假带孩子去成都学川菜文化;重塑形象:和综艺合作,拍 “川菜厨师的一天”,展现 “技术型人才” 的一面。

“以前觉得当厨师就是‘伺候人’,现在公司组织我们去高校讲课,学生喊我‘老师’,特有面子。” 成都厨师长张师傅说,他带的 3 个徒弟,都是看了综艺后主动来学厨的。

说到底,川菜厨师的人才断层,本质是职业价值的失守。年轻人不是怕吃苦,是怕吃了苦还没前途、没尊严;老师傅不是不愿教,是怕手艺传下去也没人珍惜。

只要让厨师这个职业有清晰的晋升路径、体面的收入、社会的认可,自然会有年轻人愿意拿起锅铲,把川菜的烟火气传下去。

餐饮老板们:你家后厨招人难吗?是用 “高薪” 还是 “成长路径” 留住年轻人的?评论区分享你的解法,互相抄作业!

年轻人:你愿意学川菜当厨师吗?是怕累、怕没前途,还是觉得职业没面子?说说你的顾虑~

吃货们:你觉得正宗川菜会失传吗?你愿意为 “手工炒的川菜” 多付钱吗?

转给做餐饮的朋友,一起破解断层危机;转给纠结职业的年轻人,多一个靠谱选择~ 川菜的未来,藏在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里!

来源:可可来的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