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5年12月22日上午8点多,我正在原兰州军区政治部《人民军队》报总编室实习编辑样稿。突然办公室的门“吱”的一声推开了。来人是带我实习的陈德魁编辑。他进门便对我说:“小罗,万社长叫你到他办公室去一下。”我不知何事,一路小跑到了社长兼总编万泰平办公室门前,喊
我在老山写报道
罗文明
1976年底,我从四川省安岳县农村入伍来到红11师,先后担任放眏员、师侦察连班长、师政治部宣传科新闻干事。
有一段经历,已是40年前的事了——
1985年12月22日上午8点多,我正在原兰州军区政治部《人民军队》报总编室实习编辑样稿。突然办公室的门“吱”的一声推开了。来人是带我实习的陈德魁编辑。他进门便对我说:“小罗,万社长叫你到他办公室去一下。”我不知何事,一路小跑到了社长兼总编万泰平办公室门前,喊了声“报告”后,万社长招呼我坐下,说:“本来想推荐你到《解放军报》去学习的,但军区干部部刚通知,正在老山前线参加轮战的新疆军区第八侦察大队点名要你去搞新闻报道,现在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未加思索,便向社长说:“请社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社长听后满意的笑了笑:“你抓紧时间回师里办理手续,务于12月31日前赶到八侦大队。”
当天下午,我即乘火车赶往乌鲁木齐,向干部科报到后,于12月25日又乘车到原新疆军区司令部情报部。一位杨姓副部长对我说:“这次去老山,还有一位排雷高手——军区工兵团的参谋刘兴仁,他马上就到。”大约10分钟后,刘参谋来了。尔后我俩便在情报部一位李姓副处长的带领下到了干部部调配处,开介绍信的王副处长对我们说:“罗文明干事1976年入伍,刘兴仁参谋1980年入伍,所以此行就由罗干事负责,遇到问题要互相商量,见机行事。”中午,情报部杨副部长和干部部程副部长陪我们吃饭,算是饯行。之后,情报部派车把我们送上由乌鲁木齐开往成都的火车。
列车一路向东,到达成都后,又改签了从成都到昆明的火车,于29日凌晨4点许到达昆明。前来接我们的是第八侦察大队的王庚寅干事,经过一天多的长途奔波,终于在12月30日下午5时——提前一天到达老山前线——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八布区公所。
从军区出发前,我已知道点名要我去老山的是我的老首长——原11师32团政委、时任八侦大队政委李国义。不巧的是,他此时下连队去了。八侦大队副政委田修思接待了我们。晚饭后,我和刘兴仁参谋各自到政工组和指挥组报到。
政工组组长是原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战教处处长程绪超老首长,他将政工组的战友向我一一作了介绍后说道:“你是李国义政委点名向军区要来的,希望你尽快进入角色,争取早出成果。”我表态说:“谢谢首长信任,尽管在全国性报刊上登稿有难度,但我有信心完成一篇,争取两篇。”话是这样说,但我心里压力还是蛮大的,因为按当时的规定,战斗进程中的情况只能由总部统一组织报道,像我这样的基层新闻干部只能另辟蹊径,寻找其它素材。而非战斗题材要想在全军乃至全国性报刊上稿,机会确实微乎其微。
虽然如此,我想机会还是有的。于是我每天跑基层,下连队,努力寻找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一有灵感马上动笔,但所写的几篇报道,都如泥牛入海,渺无音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的上稿记录还是空白。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1986年1月20日晚饭后,我来到后勤组驻地,只见数十名新疆籍干部战士在围观电视录像,于是上前问个究竟。原来是新疆电视台送来的一部《乡音——来自新疆的问候》录像片,当战士们看到这部专题片时,个个脸上挂满了泪水,一下子激动得跳了起来。须知,这是在老山前线,是在激烈战斗的间隙,我心头一阵激动,当即采访了几位战士,接着便跑步回到宿舍迅笔疾书,很快,一篇主标题为《亲人远在天边 会面近在眼前》的稿件完成了。经反复修改并誊抄后,准备第二天寄出。可转眼一想,新闻讲究的就是时效性,这样的新闻稿件,如果通过邮局寄出,待报社收到后,新闻岂不成了旧闻?
于是我拿着新闻稿跑到大队机要室,想通过军用电台发往《解放军报》。可值班参谋说:“军用电台怎么可以随意使用?”这可咋办?我灵机一动,计从心来——地方邮局不是也可以发电报吗?于是转身就往邮局跑。当我急匆匆赶到当地邮局时,不巧,发报机坏了。我问:“什么时候能修好?”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我说:“有篇新闻稿急需发出,请师傅帮帮忙嘛!”师傅说:“那么长的稿子,得发好久哟?”我央求道:“就500字,请帮帮忙吧。”师傅见我着急的样儿,便拿出专用电报纸让我抄写。
就这样,我这边往专用电报纸上抄稿,他那边抓紧修理发报机。等我写完了,他也把机器修好了。于是,在一阵“滴滴达、滴滴达……”的声音中,一篇来自老山前线的新闻稿件发向首都、发往《解放军报》……待我回到驻地时,已是深夜零点了。
21日过去了,22日上午9点刚过,政工组程组长高兴的跑来告诉我:“小罗呀,军区宣传部马处长刚才打来电话,说你的稿子被《解放军报》1月22日刊登在头版居中位置了。祝贺你呀!快给李政委报告一声。”(在老山前线看到报纸时已是半月后了)
1986年1月22日,《解放军报》头版居中位置刊登罗文明的稿件
到老山前线不到一月,就有一篇稿件上了《解放军报》,我立下的保证已完成了一半,终于长出了口气。
1986年1月28日,《中国青年报》第二版又刊登了我采写的《“金杯”排球传老山》,两篇稿件登报时间仅仅相隔六天。此时距我来到老山还不到一月,真是好事成双,我为能践行自己的诺言而高兴。
1986年1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罗文明发自老山的报道
后来,我不断采访写作,3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我采写的《前线战士爱听女高音歌唱家江山唱的歌》,5月3日,《中国广播电视报》第4版刊发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江山的老山情怀》。
到老山不过半年,就有4篇稿件被全国性媒体刊发或播放,我也超额完成了八侦大队首长交给我的任务,并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
40年过去了,至今回想起来,我依然为自己能在当时那种环境中所做的工作而感到欣慰,并引为自豪。
作者简介:
罗文明:1958年8月生,本科学历,四川安岳人。中共党员,1976年底入伍。从军12载,历任原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电影放映员、班长、新闻干事,原兰州军区报社实习编辑,原新疆军区第八侦察大队干事等。分别在侦察连锻炼和前线参战时荣立三等功各一次。1987年底转业到成都市新都区工作,历任区委政研室主办干事、副处级秘书、副主任、主任,区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2018年9月退休。
来源:雪域情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