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告诉我,医生,我是不是神经衰弱了,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我是不是要靠药物过下半生了。大多数人不是病了,是被失眠的恐惧感给困住了。你不是睡不着,你是不敢面对不睡的自己。
失眠的人别硬熬!睡前做2件事,我从凌晨睡稳到天亮,亲测7天有效
别笑,现在的失眠,真的不是晚上睡不着那么简单了。你有没有过那种状态:明明累到不行,脑袋却像加了油的机器,彻夜轰鸣。
眼睛闭着,脑子还在开会。越想睡,越睡不着。更烦人的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焦虑也一分一秒堆积,直到天亮。
很多人告诉我,医生,我是不是神经衰弱了,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我是不是要靠药物过下半生了。大多数人不是病了,是被失眠的恐惧感给困住了。你不是睡不着,你是不敢面对不睡的自己。
先说个结论:失眠不是靠熬夜解决的,而是靠改变入睡前的两个关键行为。我自己也试过,连续七天,每天晚上睡前做两件事,凌晨还在清醒的我,居然慢慢地,一觉就睡到了天亮。这种改变,来得不是猛烈,而是悄无声息,但非常真实。
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件事:为什么你会失眠。它的根本,不是某一个坏习惯,而是多种因素撕扯出来的结果。
生物节律紊乱,是现代人失眠的第一个大敌。别以为只有倒夜班的人才会节律错乱。你连续几天晚睡、躺床刷手机、白天补觉超过一小时,生物钟就乱套了。
《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超过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节律偏移,其中25岁到40岁这群人最严重。节律一乱,就像闹钟坏了,再高级的床也叫不醒它。
再说一个被忽略的罪魁祸首:高认知唤醒状态。什么意思呢?你白天受了一肚子气,晚上还在脑内复盘会议、吵架、朋友圈点赞数。越想越精神,身体却早就发出困倦信号,可大脑不愿意放过你。这时候,褪黑素也好,GABA也罢,统统起不了作用,因为你自己还没按下“关机”键。
还有一类人,白天活得太紧,晚上想放松,结果放松过了头。泡剧、刷短视频、喝酒、夜宵,这些表面上是放松,实质上却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让你在该休息的时候更难安静下来。尤其是高糖食物和酒精,会干扰睡眠结构,让你即使睡着了也睡不深。
别再熬了。熬夜不是治失眠,是在给大脑伤口撒盐。你需要做的是,给大脑一个柔和的转场。我亲测有效的两件事,就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
第一件事,睡前90分钟泡脚+静坐呼吸。不是简单泡泡脚,而是40℃左右温热水,加点生姜片或艾叶,泡到微微出汗。热水泡脚可以扩张末梢血管,让核心体温下降,大脑更容易进入放松状态。
研究发现,体温下降是人体进入深睡眠的信号。而泡脚后静坐五分钟,不说话,不看手机,只做腹式呼吸:吸气四秒,屏息两秒,呼气六秒,重复十次。这种呼吸法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心率,让大脑进入“休眠前准备模式”。
第二件事,写“清单日记”。不是抒情日记,也不需要长篇大论。只要三点:今天让我烦的事、我能控制的部分、我决定放下的情绪。这个方法来自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个经典技巧,叫睡前情绪卸载。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显示,写下担忧内容能有效降低睡前焦虑,提升入睡速度。因为人脑最怕“悬而未决”,你写下来,就是在告诉自己:这些事我已经处理到这个程度了,剩下的可以交给明天。
你可以不信,但试七天看看。人的习惯需要重复来训练,大脑也一样。你不给它新的入睡信号,它就会固守旧的焦虑模式。
很多人误以为,失眠是身体的问题,其实更多时候,是生活方式的回音。你白天怎样活着,晚上就怎么睡觉。睡眠不是一盏灯,说关就关,它更像一条河,需要缓慢转弯,才会流向夜的深处。
别再听信那些“熬过去就好了”的话了。熬夜从来不是勋章,是慢性自残。长期失眠不仅影响情绪、记忆、免疫力,还会大幅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布的全国性调查数据显示,慢性失眠者罹患抑郁障碍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6倍,比你想象的严重得多。
说到这,你也许会问,那我半夜醒来怎么办?别急着看时间,更别立刻滑手机。夜间觉醒在医学上被认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你不焦虑它,它就不会放大。醒来的当下,做三次深呼吸,默念一句话:我允许自己慢慢入睡。你允许,身体才会接受。
有人说,睡觉是最公平的事,人人都有资格。但我想说,高质量的睡眠,是需要主动争取的健康权利。你越重视它,它就越会回报你。不是靠药物,不靠意志力,而是靠和身体重新建立连接。
别小看那两个睡前动作,它们不是安眠法,而是你和自己和解的开始。睡不着,不是你失败了,而是你太想控制一切。真正的安睡,是放下一切控制之后的自然沉没。
说到底,失眠不是敌人,而是身体在向你求助。它在告诉你:我太累了,请你慢一点,轻一点,温柔一点。
你愿意听吗?
参考文献:
1.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2.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2.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
3.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睡前情绪管理对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老王说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