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出台,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药性理论、辨证施治思维,更需通过实践体验形成对生命规律的敬畏、对传统智慧的认同。中医药类
转自:黑龙江日报
□赖茗薇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出台,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药性理论、辨证施治思维,更需通过实践体验形成对生命规律的敬畏、对传统智慧的认同。中医药类专业的特殊性在于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古典文献与现代研究的多重交织,实践育人体系须将中药材种植、炮制工艺等实操环节有机串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悟“辨证论治”的核心精髓。
中国药科大学在实践育人领域积累了扎实的平台基础与丰富的资源优势。学校药学博物馆获评省级博物馆,药用植物园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载体。“厚朴讲堂”常态化邀请学科专家开展系列讲座,“远志计划”依托药用植物园建立专属劳动实践田,学生自主研发的金丝皇菊凉茶、中药青团等实践成果被权威媒体报道,形成了兼具示范效应与推广价值的实践育人案例。形成了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轴心,以厚朴讲堂、远志计划为双链,以五育并举为目标的“一轴双链五育并举”特色实践育人范式。
当前中医药类专业实践育人展现出广阔的优化提升空间。各校在实践育人领域已积累丰富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强化五育协同育人效能、提升资源整合水平,将为人才培养质量带来新的跃升。课程实践层面,可以更充分地将传统文化内容与专业核心实践有机融合,如教师在讲解药理机制实操时结合经络学说的思想渊源,引导学生将中医药文化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实现文化传承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通。育人机制层面,有待进一步推动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实践中的系统整合:思政教育可充分融入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实践贡献案例,体育课开设太极拳选修时深入阐释其疏通经络的中医原理,美育活动引导学生在药材种植、炮制等实践中深入体悟药材形态蕴含的自然之美,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五育目标的协同达成。
构建以中医药文化为轴的实践价值引领体系。中国药科大学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主轴,统筹开发中医药文化育人资源,构建内容供给机制,为中医药文化融入育人环节提供基本教材支撑,构建“文化引领实践、实践内化文化”的价值引领体系。促进中医药文化融入课堂,让包括中药专业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专任教师在授业、解惑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味”,使中医药文化的“道”根植于药学生心中。
完善“厚朴讲堂—远志计划”双链协同实践机制。聚焦“知”与“行”的深度衔接,完善“厚朴讲堂(理论学习)—远志计划(实践实操)”双链协同实施机制。“厚朴讲堂”讲授的理论知识需在“远志计划”的实践中得到验证与深化,形成“理论导学—实践内化—成果转化”的闭环。例如,学生在讲堂学习艾叶功效主治理论后,进入劳动实践田开展艾草种植、生长特性观察、艾草薄荷膏制作等实操活动,完成从文献知识到实践技能的完整转化,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在操作中内化知识。
将五育目标全面融入双链实践实施过程,实现协同育人。体育课程引入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时,结合实践讲解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中医原理,让身体锻炼成为理解中医理论的实践切入点;美育实践活动超越单纯技艺展示,引导学生在药材种植、炮制等实践中发现药材形态、颜色、质地的和谐之美;劳动教育以药用植物园为核心阵地,开展种植养护、炮制加工等实操训练,同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工匠精神,通过五育要素与实践环节的有机嵌入,打破各育分割局面。
建立实践导向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建立五育实践学分认证制度,将劳动实践、文化传播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纳入学分管理,明确具体学分标准,将学生的自发实践转化为培养方案的刚性要求,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的实践育人格局。
构建五育融合的专业实践育人评价标准,打破单一考试成绩评价模式,设计包含文化认知、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文化认知维度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实践用中医药理论解释生活现象、传播中医药知识;实践能力维度评估种植养护、炮制加工、产品开发等实操技能的掌握程度;创新思维维度关注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提出的改进方案与问题解决视角;社会责任维度通过志愿服务时长、科普实践参与度、文化传播影响力进行量化衡量。
建立常态化实践成果展示制度,每学期举办实践成果汇报会,集中展示学生的中药研发产品、实践调研报告、科普宣传视频等成果,邀请专家教授、企业代表开展联合评议。优秀实践成果通过药用植物园实物展览、新媒体平台线上推广等方式进行传播,让实践育人成效实现可视化、可传播、可复制。
“一轴双链五育并举”实践育人范式,核心在于让中医药文化通过实践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精神底色、实践创新的思维支撑。当学生在药用植物园种植黄芪时能主动关联“补气固表”的功效原理,在制作中药青团时能理解“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文化已通过实践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亦在此过程中转化为学生的关键能力,真正实现中医药类专业人才“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培养目标。
本文系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多元协同劳动教育模式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021SJB0030 ;2025年中国药科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课题“‘社团-中心’双轮驱动: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实践模式构建与检验”(编号:2025WHCC004)的研究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