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刘洪刚,1991年出生,从大连海洋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到鞍钢工作,从车间技术员做到办公室主任。5年前,我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太子河区沙岭镇青堆子村,成为绿道种植家庭农场的主人。
讲述人:刘洪刚 辽阳市太子河区绿道种植家庭农场法人代表
本报记者 严佩鑫 整理
金黄的稻田间,收割机不停轰鸣,我站在田埂上调整割台高度——这是今年深秋,辽阳市太子河区最寻常的丰收景象,却是5年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我叫刘洪刚,1991年出生,从大连海洋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到鞍钢工作,从车间技术员做到办公室主任。5年前,我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太子河区沙岭镇青堆子村,成为绿道种植家庭农场的主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放弃安逸的办公室,跑到风吹日晒的田间地头?我也说不准,或许是因为骨子里就不安于平淡,或许是看到父母用满是老茧的手在割稻、脱粒时心里的五味杂陈。
“十四五”刚开始那阵儿,家里的农活儿还都靠人工,父母连插秧机都不敢开。我周末回家帮忙,开始学开拖拉机,结果车头直接扎进田埂,老乡们笑着调侃“大主任不会开拖拉机”。我于是暗下决心,从“农机门外汉”开始摸索,把现代化农业带到这片土地上。
起步的难,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2021年,我买了插秧机,想帮老乡种地,可没人敢试,大家都觉得“一个办公室里出来的,哪会种庄稼”。最后,还是村干部帮着说服了两户人家试种。我连着干了三天三夜,当年试种田亩产比往年多了100多斤。
2022年,我第一次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还到外地考察先进农场,添农机、建育苗大棚、搭晾晒场。为学习农机维修,我每天晚上都去农机站学艺,还在育苗大棚里装了温湿度传感器,在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测,总算摸到了智慧农业的门。就这样,农场从 “1.0”时代步入了“2.0”时代。
自己的日子好了,也不能忘了老乡。我免费帮两户困难家庭翻地育苗,雇他们来农场干活儿,还教他们开农机。周边的50多户农户跟着我种庄稼,每亩地能多赚200多元。看着大家的腰包鼓了起来,我比自己赚钱还开心。
2024年,我入选“辽宁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也让农场迈入了“3.0时代”。这一年,我引进富硒种植技术,建了加工车间,还设计了“绿道农场”的品牌包装。没想到,首次试种成功的富硒长粒香米一下子就卖了5万斤,沈阳的超市还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
这5年,我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怕被人说自己是农民,到现在骄傲地说“我是新农人”。我常去小学给孩子们讲现代农业,也计划着联合更多农场打造“太子河区富硒大米产业带”,建个“青年农业创业基地”,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能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梦想。
结婚十年,身为教师的妻子始终全力支持我的每一个决定,读小学的女儿也在茁壮成长。正是有了稳定的后方,我才能全心地投入到农场的工作中。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坚持,在这片土地上一直走下去,让“绿道农场”的品牌走出辽宁,带动更多老乡增收。
记者感言
乡村不是退路而是舞台
拖拉机扎进田埂的窘迫、无人机坠落后重修的韧劲、帮困难农户免费育苗的热忱、打造富硒大米品牌的远见……一幕幕回忆折射出一名90后“新农人”的担当。现在的刘洪刚,不仅自己“会种地”,更带着老乡“种好地”。
刘洪刚常说:“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是坚持。”这份坚持,让更多人看到:乡村不是“退路”,而是充满机遇的“舞台”;农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能成为实现价值的事业。
刘洪刚不仅自己闯出了新路,还带动乡亲们增收,更想打造产业带、建创业基地。这份对土地的热爱、对家乡的责任,正是新时代“新农人”最动人的模样。刘洪刚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年轻人能闯出大天地,平凡的土地也能种出大未来。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