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李军民:陕西渭南:“秦腔皇后”余巧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5:19 1

摘要:余巧云(1932.3--2019.6),满族人,原名余葆贞、余宝珍。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秦腔“余派”创始人,曾担任渭南市秦腔一团副团长。主要作品包括《银屏挂帅》《铡美案》《夺锦楼》《玉堂春》《赵氏孤儿》《

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陕西渭南:“秦腔皇后”余巧云

余巧云(1932.3--2019.6),满族人,原名余葆贞、余宝珍。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秦腔“余派”创始人,曾担任渭南市秦腔一团副团长。主要作品包括《银屏挂帅》《铡美案》《夺锦楼》《玉堂春》《赵氏孤儿》《对银杯》《涝池岸边》《五味什字》《千树万树梨花开》《金琬钗》《西京故事》《赵锦棠》《大漠红柳》《黄河湾纪事》等,素有“秦腔皇后”之美誉。

余巧云从13岁步入艺苑,从事秦腔演唱七十余年。在唱腔和表演上形成了“刚柔并济,激越缠绵并重,行腔宕多变、吐字清脆丝连、放腔气满园润、收腔回荡果断”的艺术色。既重含蓄熨贴,又重韵味浓烈。表演讲究,动作准确,注意揭示内涵,追求朴素典雅,招式讲究分寸,体现刻意求新,不为程式所囿。

在《三上轿》剧中的艺术处理,围绕那张府送来逼亲的凤冠,通过蹉步、抖袖、舞袖、背步抽动、浑身颤动等一连串的动作调度,细腻地刻画了崔秀英当时的缭乱心情;并在上步亮相后,通过一个猛回头的强度动作,表明了崔秀英下定了杀贼报仇的决心,这些准确动作,揭示了剧中人深刻的深刻内涵。

在演出中,余巧云鄙弃脱离人物性格的卖弄风骚、以花哨博耳声的不良作风,注意了分寸,力求做到朴素典雅。在《铡美案》“后三对”一场,秦香莲奉了包相爷之命去见公主,行至轿前,本想拜参,猛一转念,这样做有失骨气,就停立一旁,准备迎接一场特殊的斗争。当唱到“我本当上前拿礼见”时,又有意压低嗓音,两眼微动,稍一思考之后,用了一个强有力的水袖,然后倒退一步,放音高唱“谁在后来谁在先”,这一简洁明快,力度很强的动作,准确地揭示了秦香莲贫而有志,不畏强暴的个性特征。二人交锋以后,公主责怪秦香莲无端诬陷、冒充官亲,香莲据理而争,有礼有节。当唱到“我夫妻结发十五载,生下一女并一男”时,余在静中求动、招式幅度很小,眼含鄙视,微撇朱唇,用了一个低矮的手势,表示生男育女的高矮,手稍做动,自豪而有力的唱出了“生下一女并一男”。这一简练的微动,动出了人物的自豪感,动出了秦香莲为了扶养儿女,栉风沐雨,千里跛沙的艰辛。再如见国大一场戏,包拯碍于国太的纠缠,不得不采取息事宁人的办法,把自己的三百两俸银赠于香莲,劝其回家务农,不要再穷追官司的输赢。秦香莲面对这意于忍辱负冤的银两揪心撕肺地唱道:“听罢言来心胆颤,怀抱顽冰满腹寒。人言包公是铁面,谁知竟是哄人言。三百两银子摔当面,声声不住怨苍天。”按一般的“剁捶子”唱法,节奏非常紧迫,演员尽力哭叫,使人听了不仅觉得缺乏韵味,也不足以表现秦香莲面对煊赫的皇家威势,有冤无处诉,有屈无从伸的愤恨心情。余巧云对这一段戏的处理却不同凡响。她把声音压得非常低弱,一字一顿,用紧节奏慢唱法来处理这段戏,使人听了颇有声声泪,字字刀之感,非常力地控诉了封建官场的暗无天日。紧接着一段“天哪,天哪。人言包公为官清廉直正”滚白,唱得更是力透千钧,撕人心肺,为香莲屈含冤洒下同情之泪。

表演刻意求新,不为程式所囿在余巧云的表演中是屡见不鲜的。随着艺龄的增长,艺术见解的加深,她在自己经常演出的剧目中,总是细心研讨,刻意求新,一些动作、台步、身段、舞姿的运用,既有程式,而又不拘泥于程式,以准确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为舍弃准则,绝不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使表演艺术趋于僵化。《斩秦英》是她多年来蜚声舞台的秦腔经典剧目之一,她一直还在革新创造,除在台词上进行加工外,在表演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出新。银屏公主绑子上殿时,幕后一声“大起板”,师传演法使银屏手扶玉带,“慢磨”上场。她认为这样处理不足以表现银屏对爱子闹下弥天大祸,此去生死未卜,又气又急又怜惜的复杂心情,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用颤抖的右手戟指秦志,蹉步登场,然后扬神、翻袖、扎势起板,接唱“骂一声小秦英儿多事冤家”。

由于她刻苦好学,认真钻研,博采众长,精益求精,表演艺术日玻情湛。虽然她已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在舞台上的形象塑造和表演特色,激励更多的秦腔新秀发扬广大,不断传承。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军民,爱好文学创作和宣传报道工作,多年来,在新闻媒体、省市区各级网站、学习强国渭南学习平台发表文章1000余篇,为临渭区文旅事业做出了应尽的贡献,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誉。《渭水之光》签约作家。

来源:汗滴化雨伴笔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