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要从那个带着浓浓北风味的山谷说起。伊相臣,原本是隆化孤山村里一个连棉衣都嫌瘦的农民。1933年春,他被伪满洲国警署招去当尉补,一夜之间从锄地汉子变成了有枪有章的“官员”。你能想象吗?同一个人,从田间插秧,一年后,就能把生命握在手里肆意施放。
有一场慰问演出,原本是给战士们带来欢笑,却为何在1946年夏天的隆化县城,变成了一场血色的劫案呢?
事情要从那个带着浓浓北风味的山谷说起。伊相臣,原本是隆化孤山村里一个连棉衣都嫌瘦的农民。1933年春,他被伪满洲国警署招去当尉补,一夜之间从锄地汉子变成了有枪有章的“官员”。你能想象吗?同一个人,从田间插秧,一年后,就能把生命握在手里肆意施放。
水泉沟的地形特殊,三面围山,一面靠河,声音出不去,也没什么人能往里探。伊相臣心想:好地儿,正合我意。于是,他同日军一道,把这里改造成了秘密刑场。清晨,他会站在那排旧木桩前,手一挥,下一秒就有卡车驶入山谷,拖来几个又几个“嫌疑人”。有的是因为藏粮,有的是为了传信,更多的人,根本也不知自己为什么要被押上刑场。土坑挖好,木桩立起,伊相臣亲自动手,最初他还会抖几下手,到了第十个、第一百个之后,杀戮对他来说就像锄地一样,机械、熟练、毫无波澜。
传说很快就传开了。有百姓半夜听到山谷里像是鬼哭狼嚎,还有人说见过一身血污的“鬼警”,提着斧头在山间游荡。可没人敢深夜去打听真相,因为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鬼哭声”的主角。1940年,日军又提出要制造“无人区”,把被驱赶的村民赶光,伊相臣负责收尾,“多余”的人,他一口不问,全都下令处决。山谷里埋下七千多个头颅,埋在土下,名字也随风销声匿迹。
可世界翻篇得太快,一朝日军投降,伊相臣那层“官服”也跟着脱了。聪明人总比傻人走得快。1945年8月15日,他在人前高喊“起义”,混进了解放军队伍,一副投诚的样子。到了1946年初,成了区小队长,手里还管着几个排。可你以为他洗心革面了吗?并没有。他背地里还是抢女孩、敲竹杠,老恶习一刻没改。
终究敌不过民心。一次他强抢民女,被家属冒死举报,密令逮捕的风声就跟野火一样,很快传到了他耳里。副手岳子明慌忙上报,他竟然还有渠道能够通风报信。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46年除夕夜,克勒沟镇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还在吃团圆饭,他带人一声令下,所有区公所瞬间成空城,二十二名干部当场被杀,商铺、粮库全被洗劫,最可怖的是那把燃烧三天三夜的大火,连灯笼都化成烬灰。伊相臣为什么在除夕动手?心理学上说,这是极端的心理补偿:越是万家灯火,他越要用这份惨烈,来弥补内心的空虚。没错,这就是彻底堕落的人才懂的快感。
从除夕的火海跳到1946年8月,人们还没从那场浩劫中恢复过来,热河文工团踏着高粱地的尘土来了。这支部队里,女文工团员个个穿着朴素军装,她们唱着抗战歌曲,跟着抖腿、小跑,将歌声播向乡野,给乡亲和战士打气。
可第一夜的演出还没结束,广场边的星火未灭,伊相臣带着几十个匪徒就窝在暗处。突然,枪声一响,观众四散奔逃,女团员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绑成一排押上卡车。两名团员挣脱时被击中,倒在血泊里,笔记本散落一地,“为人民歌唱”四个字清晰可见。
这个消息传到冀热辽军区司令部,程子华的手指在桌面上重重敲了三下。程子华这个人,黄埔一期毕业,打过广州起义、远征、北伐,也参加过长征,抗日、解放战争都冲在最前线。战场上流血他不怕,可文艺战线的同志是用歌声燃起斗志的,凭什么给我们唱歌的,还要被枪杀?他说:“每失一村,指挥官军法处置!”话虽不多,可在当时的军营里,沉甸甸。
剿匪战役全面铺开。常规战术不够用,程子华亲自定了“清剿三光法”:清食物,清马匹,清向导。目的只有一个——切断匪帮所有生存线。后勤不给吃,马没粮草跑不了,村里没路条没向导,哪儿都去不了。他深知,地形虽重要,可人心更关键。伊相臣在山里混了十几年,这些年只剩下仇恨,没有拥护。
追剿行动一路往北延伸,9月20日凌晨,剿匪部队悄悄包围新地镇外围,利用夜色和密林斜插,骑兵连一声嘶鸣,爆破组已在山口安上了炸药。一声巨响,山洞口塌了半截,山洞里的人错愕不及,五十多人当场毙命,还有一百二十人被俘。伊相臣带着几名亲信破墙突围,狼狈逃向老巢——皇字山。
这个选择耐人寻味。水泉沟曾埋葬了无数亡魂,回到那里,是回归情结,还是绝望中的最后挣扎?10月中旬,侦察员摸清了位置。皇字山老阳坡,山洞之外,只有几棵枯松遮风挡雨。程子华果断调来迫击炮,炮弹在窟窿前炸出一个大坑,尘土飞扬中,岳子明中弹倒下,伊相臣腿部中弹,没了退路。
隆化的公审大会上,三千群众到场。程子华亲自主持,不仅要审判一个悍匪,更要让血债血偿。受害者家属轮番上台,哭诉血泪仇恨:有人失了爹,有人揪着孩子的袖子再也见不到母亲。每一句话,都像鞭子抽在伊相臣脸上。死刑,立即执行。
当天午后,承德城万人空巷。人们不是来看热闹,而是要见证正义落地。两名英勇牺牲的女文工团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她们的墓碑上刻着“为人民歌唱”,成为后来文工团的精神旗帜。
这个案例被写进《东北民主联军剿匪手册》,不仅因为战术成功,更因为它让所有人记住:保护人民,才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伊相臣从农民到刽子手,从投诚到叛变,从肆意掳掠到伏法,每一步,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历史不会因怜悯而停步,只会因选择而前行。邪恶或许得逞一时,正义终将胜利。
参考资料: 信息来源:《热河文工团史料汇编》 信息来源:《程子华将军传》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局,《东北剿匪战史》
来源:林中守望的护林人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