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刚出战扇耳光大赛后晒出病历 医生:完全康复已不可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2 08:36 1

摘要:11月10日,他公开的病历写得很直白,左眼外伤后一周,视力下降,看东西重影,眼眶骨折伴肌肉嵌顿,建议尽快手术,但即便手术也难以完全修复

医生已下结论:赵鸿刚的左眼无法完全恢复

11月10日,他公开的病历写得很直白,左眼外伤后一周,视力下降,看东西重影,眼眶骨折伴肌肉嵌顿,建议尽快手术,但即便手术也难以完全修复

他说会多跑几家医院做评估,眼睛间歇性刺痛,团队估算至少一个月在治疗和恢复里,后面的比赛要看医生允许与否

把这类对头部的反复重击包装成竞技,不该被正常化

这场争议从签约开始

赵鸿刚是亚洲首位 Power Slap 签约选手,身上另一重身份是祁家通背拳第九代传人

他加入的是由UFC总裁达纳·怀特创办的世界扇耳光大赛,单场奖金在四万五到八万美元之间,他签了六场

当地时间10月31日,他对阵阿曼塔耶夫,第一回合眉骨见血,第三回合被对手直接打到站不稳,倒地失去抵抗

11月1日下午,他在社交平台报平安,说没查出脑震荡,颧骨骨裂,眉角缝了五针,当晚启程回北京

5日,他承认仍看人重影

6日,他表示如果医生同意,还想把剩下的五场打完

9日,他晒出拆线和眼部消肿的视频

10日的病历确认了眼眶肌肉嵌顿,医生强调难以完全恢复,须长期治疗

争议不仅来自伤情,也来自赛中细节

比赛画面里,阿曼塔耶夫在受击时出现轻微摇晃和回避动作,而这一项目明文要求受击者不得躲闪

规则禁止受击者闪躲,这一摇晃画面立刻点燃了是否犯规的质疑

有人追问裁判尺度是否一致,也有人反问,当防守被写进禁令,公正还能依靠什么

赛场之外,传播链条快速铺开

这个在多国遭禁播的项目,换了一条路跑进公众视野,短视频把每一巴掌切成高能片段,美国华纳旗下的TBS电视台也给了全美直播的窗口

当暴力片段被算法切成爽点,风险就被切成了背景音

热度攀升时,流量汹涌而来,连外围点评也趁机上桌

马保国借着这场败北发声,讲所谓扇耳光“秘诀”,强调扛打与发力,再一次把注意力吸到自己身上

更刺耳的一层,是传统武术被绑在这场对打里

祁家通背拳的传承人参加扇耳光大赛,武术圈不买账

通背拳长期强调身法与养护,讲究劲路、气息与调养,这个项目却只要站住不动承受扇击,靠的是身体吃硬

业内人士的态度很直接

通背拳讲的不是扛揍,赛事把非遗和蛮力绑在一起会让公众误解整门功夫

武术是技与养的系统工程,而扇耳光只剩一件事,就是受击

把祁家通背拳与扇耳光拼在一处,对武术界是误读更是伤害

这一点在社交讨论里不断被强调

有人追问,这类比赛究竟在考验什么,是勇气,还是耐受力,是技术,还是承受疼痛的意志

行业的数据摆在一旁更显冷硬

2025年5月,zip do education发布的Extreme Statistics报告显示,极限运动市场到2027年预计可达200亿美元规模,但受伤代价不小,单次损伤的平均成本可达15000美元,约15%的极限运动参与者至少经历过一次脑震荡

极限运动市场被看好到200亿美元,代价却是动辄15000美元的单次伤害成本与至少15%的脑震荡风险

扇耳光大赛虽然不在传统极限项目里,风险结构却相似,甚至更集中地作用在头部

医学界更不含糊

有医学专家直言,这类比赛出现致命事件只是时间问题

他们解释的原理并不复杂

头部被击后的旋转加速度会让脑组织在颅骨内摇晃,轻则脑震荡,重则不可逆损伤

相关案例早有先例

2021年,46岁的波兰选手沃尔恰克在一场扇耳光比赛中被对手一巴掌击倒,送医后因脑出血病情恶化,器官功能衰竭,未能脱离昏迷

波兰选手沃尔恰克在被扇倒后因脑出血不治,已是前车之鉴

这些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已发生的代价

体育产业也见过类似的曲线

上世纪九十年代,UFC在早期几乎无体重分级、时间限制与禁止动作,暴力画面带来的是伤残与封杀

后来强监管与自我整改接连上马,从体重分级到禁止致命攻击,规则一点点被补上,才迎来主流体育的认可

UFC从血腥边缘一路退回规则之内,才换来当下的主流地位

这一段历史说明,只要目标是真正的竞技,规则和伦理不是装饰,而是底座

回到这次事件,有两个问题值得冷静想想

第一,这类比赛到底在比什么

承受伤害是否能被等同于勇气,这个等号放得住吗

第二,谁来承担后果

当奖金开到四万五到八万美元,危险并不会变小,只是更容易被忽略

平台、赛事方与赞助商从曝光里赚到好处,长期医疗的账单却常常由选手与家庭接住

赵鸿刚这次的手术、康复与未来视功能的不确定,已经给出一个清晰的注脚

体育该奖励技艺与策略,而不是把忍受伤害当成勇气

如果一个项目剥离了技战术,也不容许防守,唯一的看点是“被打得更狠”,那它更像一场对身体底线的测试,而不是体育的较量

青少年看到的不是如何训练、如何判断、如何保护自己,而是“挨得住就是真英雄”,这种叙事会把风险美化成勋章

路径并非没有

若有人坚持把这类项目做成比赛,最低限度也应有清晰的医学评估、严格的赛前检查、对脑震荡的即时判停机制、强制性恢复期、违规动作的明确判罚,且从传播侧给出年龄分级和风险提示

更重要的是,别把防守当成耻辱

允许合理的防护,是对人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体育的第一条线

这次争议也在提醒武术圈,守住边界与传承纯粹同样重要

传统功法的价值在细节与修养里,若任由营销把它与猎奇暴力捆绑,最终受伤的不止是一位选手的眼睛,还有公众对一门技艺的理解

有关部门的规管与平台的内容边界,应该尽快落地

这不是为了泼冷水,而是为了让竞技重回技艺与规则,让刺激不过线,让价值观不走样

让商业回到边线,让人命和健康站在场中央

来源:篮篮自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