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70年代末,父母终于找到稳定工作,他才背上书包,走进教室。
郭冬临本来有着非常好的前途,
却因为一时失误,成了众矢之的, 彻底从春晚消失,
如今他已经58岁了,现在的他又在做什么呢?
他家里艺术氛围很浓,父母都是搞艺术的,
可那年头,艺术养不活人。
为了让一家老小吃上饭,父母放下艺术梦,
父亲跑去打零工,搬砖、送货,啥活都干。
家里还是穷,饭桌上经常只有稀粥和咸菜。
有一回父亲在罐头厂干活,偷偷拿了点剩菜想给孩子加餐,
结果被发现,直接丢了工作。
他从小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5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送货。
没多久,父亲送货时摔伤了腿,卧床不起。
家里没了顶梁柱,他就跟着母亲和哥哥走街串巷卖艺。
10岁前他没正经上过学,日子全靠四处奔波熬。
那段苦日子,像根刺扎在他心里,也让他学会了咬牙坚持。
到了70年代末,父母终于找到稳定工作,他才背上书包,走进教室。
父母的艺术底子在他身上发了芽,他对表演有种天生的喜欢,
课余总爱模仿街坊说话,逗得大家哈哈笑。
高中毕业,他铁了心要走艺术路,父母死活不同意,
他们吃过艺术的苦,只想儿子读个正经大学,找份安稳工作。
可他犟得很,偷偷报了上海戏剧学院,考上了才告诉家里。
入学那天,他背着行李,站在上海的街头,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一步。
大学四年,他学得拼命,别的同学都忙着出去玩,
他则是一直坚持练台词,琢磨角色。
他的努力也换来了结果,
毕业后他考进人艺,成了含金量非常高的话剧演员。
话剧跟拍戏不一样,一场演出只有一次机会,
台下几百双眼睛盯着,不能出一点差错。
刚开始他只能演些小角色,
连名字都不在节目单上,可以说混的相当凄惨。
后来他总算是接到个稍微像样的角色,演了个配角。
剧组里有人开玩笑,说他光头圆脸,看着就有福气。
那段时间他一直在舞台上磨演技,慢慢有了点名气。
可北京人艺的舞台再大,也比不上电视的传播力。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想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表演。
直到1995年,机会砸到了他的头上。
有编剧写了小品,剧本改了四年,可以说非常成熟,
对方一眼看中了他,觉得他那股子憨劲儿天生适合这个角色。
春晚彩排那天他裹着红头巾,扛着铺盖上台,
台词一出口,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演出结束,掌声响得像要掀翻屋顶,
他从无人问津的小演员,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春晚明星。
从那以后,他直接上了20次春晚,演的各种类型的小人物深入人心。
他的表演没啥花架子,台词像从生活里掏出来的。
有一回,他坐出租车,司机认出他,
硬是不收钱,说:“你演的小品,俺们老百姓爱看!”
这话让他鼻子一酸,觉得这些年熬的夜、吃的苦,都值了。
他常说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演的也是普通人的故事,
能让大家笑一笑,生活就不那么苦了。
直到2017年,他撞上了暗礁,他因为失误,
直接引发了众怒,有人说这是在“地域黑”。
评论区骂声一片,微博热搜挂了好几天。
更离谱的是,有个律师跳出来,把他告到法院。
他只是个演员,剧本不是他写的,
台词也不是他说的,咋就成了众矢之的?
编剧站出来解释,说自己老家挨着河南,
写台词就是想加点笑点,没别的意思。
他也在微博发长文,说自己从没歧视过谁,
可网络时代,情绪比真相跑得快。
他试着解释,越说越乱,最后只能闭嘴。
没多久,他宣布退出春晚,彻底离开那个让他成名又伤心的舞台。
风波之后他的生活安静了不少,也孤单了不少。
如今他58岁了,他还是单身,一个人过日子。
他拼了半辈子,家里父母早年过得苦,他咬牙让二老过上了好日子。
可感情这块,他始终没着落。
退出春晚后他在家待了挺久,几乎不露面。
后来春晚导演给他打电话,邀他再上台。
他想了半天,还是去了,可演出效果平平,
底下观众稀稀拉拉的掌声,让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好像过去了。
舞台不再是主场,他得找条新路。
这几年他开始玩短视频,拍些搞笑段子,分享点生活日常。
账号刚开的时候,粉丝不多,但慢慢地有人认出他,留言说还记得他当年的小品。
每次看到这些评论,他心里都暖暖的。短视频里,他还是那个逗乐的笑星,
演个买菜大叔,吐槽点生活琐事,粉丝看得乐呵。
可偶尔,评论区也会冒出刺耳的话,翻出之前的旧账。
他气不过发了条长评论,澄清自己从没说过那样的话,也没被封杀。
他的成名路离不开几个人,牛莉是他的老搭档,
俩人这些年没少联系,偶尔同框,总能勾起观众的回忆。
王承友是他的伯乐,当年让他一炮而红。
后来的风波里,那个跳出来告他的律师,也成了他人生低谷的推手。
如今58岁的他,一直活跃在自己的账号里,
他还是留着那个标志性的光头,只不过身材消瘦了许多,
但是精神状态还是非常不错的。
现在的他不光是搞笑,还多了一些沉稳,
也希望他未来的生活可以更加宁静,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参考信息:
郭冬临个人账号
来源:奇观历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