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6日,总统办公室下发一页纸,以后官方文件、演讲、新闻稿,东亚三国固定写成“韩中日”。
韩国把三国名单里的中国,往前挪了一位。
11月16日,总统办公室下发一页纸,以后官方文件、演讲、新闻稿,东亚三国固定写成“韩中日”。
去年尹锡悦政府刚改成“韩日中”,一年不到又换回来。
字序来回动,钱包最诚实。
今年前10个月,韩国对华出口占比四成,芯片汽车手机全靠中国买家下单。
同一时段,对华逆差180亿美元,对日逆差240亿美元。
出口市场不能丢,进口窟窿继续挖,算盘珠子自己往哪边靠,一眼看清。
李在明团队动作快,文件下发当天,外交部内部群同步提醒:对外发言先念“韩中日”。
经济部门更直接,农业、新能源、电池回收,三条线同时约中方谈合作。
半导体联盟那边,韩国代表连续两次请假,美方催开会,韩方回函只有一句:日程冲突。
商界松口气,三星库存芯片先拿到中国追加订单,现代汽车月底发新车,首发地选成都。
订单回温,股票跟着涨,首尔大盘连拉三根阳线,散户评论区刷屏:终于不跟钱过不去。
保守派电台大骂“低头”,主持人把话筒敲得咚咚响。
听众短信涌进来,一条被反复点赞:低头能换订单,你替我付房贷?
民调机构当晚加急跑数据,支持改口比例58%,反对24%,剩下没意见。
年轻人更直白:工作先保住,其他靠后。
一位毕业三年还在实习的韩语系女生在论坛写长文,标题只有四个字:顺序能当饭吃?
文章末尾贴出招聘通知,中国电商平台在首尔设物流中心,日薪12万韩元,一夜点赞破万。
历史课代表也翻出旧账。
2008年李明博把顺序改成“韩日中”,2011年悄悄改回“韩中日”。
那三年韩国GDP增速从3.2%掉到2.1%,对华出口份额掉6个百分点。
这回间隔更短,只一年,出口增速直接负值,政府急转弯。
学者算过,每减少1%对华出口,韩国直接减少7.8万个岗位,全是制造业。
数字摆出来,谁再喊口号都心虚。
外交学院一位退休教授在YouTube开直播,一句话总结:
小国外交就是排队买饭,哪条队给菜多就站哪条,别跟肚子过不去。
弹幕刷疯了,满屏“真实”。
教授补一刀:顺序不是面子,是风向,风往哪吹,帆先往哪鼓。
观众把这句话截成表情包,第二天登上热搜。
普通人看不懂文件,只看得到结果。
港口集装箱重新喷漆,目的地中国占比回升;
仁川机场货运区,一箱箱面膜堆到天花板,全是双十一补货;
济州岛免税店中文海报又贴回入口,店员练习“欢迎光临”到夜里十点。
线下体感比任何声明都准:订单回来了,工资才有指望。
焦虑感话术也落地。
再不改口,你会损失的不只是订单,还有年终奖。
韩国这次示范了标准答案:
出口四成靠中国,就别把客户放第三位;
逆差再大,市场不能丢;
明天就用这三句话,直接抄作业,无脑复制。
顺序动一动,钱包鼓一鼓,国家如此,个人同理。
别等库存堆成山才想起谁是真金白银的买家,那时再排队,队尾都不一定给你留。
来源:一心一意船帆1dBeb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