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绵阳年鉴》三十载 守正创新 记录绵阳发展华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5:31 1

摘要:《绵阳年鉴》于1996年创办,是中共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编纂,逐年出版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2025年是《绵阳年鉴》创办的第三十年。三十年来,《绵阳年鉴》始终以‌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为理念,

《绵阳年鉴》三十载

守正创新 记录绵阳发展华章

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绵阳年鉴》于1996年创办,是中共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编纂,逐年出版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2025年是《绵阳年鉴》创办的第三十年。三十年来,《绵阳年鉴》始终以‌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为理念,以记录绵阳发展为核心任务,坚持编纂方式创新,构建彰显时代特征、反映地域特色、突出年度特色的框架内容体系,得到全国年鉴界肯定,取得多项荣誉,探索出一套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的编纂工作经验做法,成为展现绵阳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窗口。

《绵阳年鉴》30卷

一、三十年编纂历程回顾

(一)起步探索阶段(1996—2000年)

创办伊始,《绵阳年鉴》框架体系设计注重务实精简,涵盖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科技等20余个类目,深入挖掘整理各类权威信息,着力打造内容真实准确、叙事生动鲜活、兼具史料价值与可读性的年度文献,为绵阳市留存了珍贵的历史档案。这一时期,《绵阳年鉴》编纂机制日益健全,编纂思路不断明晰,编纂技艺持续精进,供稿渠道全面拓展,实现形式创新与内容建设双提升。编纂工作既全面反映中共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单位履职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又聚焦精神文明建设、民生社会事业、生态文明保护等重点领域,立体展现绵阳市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与多样性。

《绵阳年鉴》30年的类目、分目变化统计情况

(二)发展完善阶段(2001—2011年)

迈入新世纪,《绵阳年鉴》步入发展和完善阶段。随着绵阳科技城建设启动、全球信息化浪潮席卷,增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类目,凸显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独特地位和显著优势;将信息工程分目提升为信息化建设类目,展现绵阳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以及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态势。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2009年卷起增设灾后重建与对口援建类目,全面展现绵阳市在抢险救灾、恢复生产、保障民生、重建家园过程中的艰苦奋斗和辉煌成就。《绵阳年鉴》成为全国首部增设应急管理类目的年鉴,反映了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优化应急预案体系,整合应急力量,推动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的历程。这一时期,《绵阳年鉴》更注重资料的深度和广度,随文增加了大量的数据图表、图片等,信息呈现方式更直观、生动,清晰展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轨迹。创新检索方式,增添索引,让资料检索更实用、规范、系统、准确。

(三)创新提升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年鉴》进入创新与提升阶段,对框架结构和内容做全面调整。框架采用类目—分目—条目三层中篇结构,参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调整排序,强化年鉴政治属性。记述内容更加注重反映地域特色、年度特点,增加绵阳特色产业、新兴领域相关内容,先后围绕“五市战略”“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等重要决策组织编纂,详细记录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举措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这一时期,《绵阳年鉴》编纂方式实现数字化转型,在绵阳政务网上传网络版年鉴之后,又相继推出光盘、电子书二维码,丰富绵阳数字史志馆平台馆藏内容,显著提高了年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绵阳年鉴》30卷类目、分目可视化变化图

二、编纂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发挥地方志资政职能。截至2025年9月,共公开出版29卷,预计到年底迎来第30卷后,累计收录资料将达到3000万字,成为绵阳保存城市记忆、研究发展历程的权威史料,是‌强化文化自信、激发本土文化认同感的史志载体。‌

(二)获得全国年鉴界肯定。总结编纂工作形成经验材料《守正创新 以鉴见今 深度融合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以绵阳科技城年鉴“1+4”发展模式为例》入选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年鉴编纂创新案例。《中国(绵阳)科技城年鉴》编纂经验在第十二次全国地方专业年鉴和第五次高校年鉴研讨会上做经验交流发言。《〈绵阳年鉴〉三十载:守正创新,记录绵阳发展华章》入选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年鉴学术组织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八届年鉴学术研讨会并受邀作交流发言。

(三)优秀成果彰显实力。《绵阳年鉴》连续四届(第三至第六届)荣获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质量一等奖。2004年被授予“中国年鉴奖”称号。2022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志鉴系列精品。2023年获评四川省首届精品年鉴。2024年在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推优评比中获“特优年鉴”。三十年来,在全国、省、市评比中累计获得各类奖项67项。

三、主要工作经验做法

(一)服务中心工作,全面记载绵阳市

一是彰显中国科技城特色绵阳科技城获批建设后,迅速增设科技城建设类目,并在封面左上角显著标记“中国(绵阳)科技城”城市名片。2016年,《绵阳年鉴》衍生品《绵阳市情》面世,又正式启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年鉴》编纂工作,在全国首创“主鉴+专鉴+衍生品”协同记录模式:主鉴《绵阳年鉴》着重展现科技城建设与全市发展的融合联动,专鉴《中国(绵阳)科技城年鉴》聚焦国家战略实施及科技研发、创新、转化全链条发展,衍生品《绵阳市情》突出科技城建设、经济环境、产业发展等10余项内容,打造对外宣介科技城的“口袋书”。《绵阳年鉴》始终紧盯全市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核技术应用、航空航天等优势领域的创新成果,以“数据+案例”形式鲜活呈现科技城硬核实力。在记录重大科技活动影响力上,围绕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绵阳赛区)等标志性活动,《绵阳年鉴》建立“活动概况+成果转化+合作签约”三维记录模式,连续12年详细记录科博会展会规模、参展企业、签约项目等核心资料,突出主宾国活动、重要论坛、科技成果发布会、重要合作签约等活动的学术价值与产业带动作用。

二是挖掘绵州“文化根脉”。《绵阳年鉴》以“保护+传承”为核心,立足绵阳民俗多元共生特点,围绕“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趋势,构建涵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的完整记录体系,记录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历程。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设立文物保护单位分目,按级别分类记录全市文保单位的年度保护修缮情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2015年起增设非遗保护分目,建立传承人、传承基地档案,记录梓潼文昌年画、江油重华烟火架、北川羌绣等38项省市级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动。此外,收录绵阳特色饮食文化,如江油肥肠、绵阳米粉的制作技艺及产业发展情况。

三是夯实区域经济“产业根基”。记录现代农业多元发展,《绵阳年鉴》从绵阳作为四川省农业大市的现实出发,始终将特色农业、种业作为现代农业的记录重点,构建“地理标志产品+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链延伸”的记录体系。在地理标志产品方面,重点记录三台麦冬、江油附子、平武天麻等1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种植规模、产业化发展、品质管控及市场行情。展现先进制造业升级转型,《绵阳年鉴》在工业类目下细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分目,全面记录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历程。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跟踪长虹、九洲等老牌龙头企业成长,关注绵阳京东方、惠科等后来居上者的成长与突破。挖掘县域特色产业活力,《绵阳年鉴》注重展现县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特色,按“一县一业”思路记录各县(市、区)的特色产业。如记录江油市聚焦“文旅+工业”融合,展现李白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成效及攀长特“特种钢材”的市场拓展;三台县则突出“现代农业+纺织服装”,展现麦冬产业集群建设及纺织服装业的智能化改造等,通过对比分析各县(市、区)特色产业产值、税收贡献等数据,展现县域经济“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二)把脉时代脉络,准确记录绵阳实践

一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通过调整框架和内容,体现国家战略在绵阳的贯彻落实。其中,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生态环境类目重点记载涪江、安昌江等流域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工作;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类目调整为农业农村与乡村振兴;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专设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分目。

二是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实施。通过“分目升级+条目细化”强化对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记述深度。围绕科技创新赋能、建圈强链行动、消费提质扩容、城市能级提升等八大行动,扩充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智改数转”、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提出后,立即着手新一轮篇目调整和内容优化,以“新春第一会”为内容支点,锁定八大行动、“587”产业等重点记述方向,并辅以扩充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智改数转”、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三是加强政策解读与落实情况记录。建立“政策解读+部门行动+成效评估”记录模式,坚持将政策深度解读与落实成效翔实记录贯穿年鉴编纂全过程。如在农业农村类目下专设乡村振兴内容,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多维度对历年市委一号文件展开记录,并全面记录各地实践案例。聚焦重大事件与活动,严格执行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应录尽录原则,在大事记中以编年体形式简明记载事件发生时间、经过及结果等要素,在相关专业类目中设立单一性条目翔实记载事件全貌。如针对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在大事记中简要记载“绵阳被列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主要承载地”“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揭牌”等重大事件,在市委、工业类目中详细反映这些大事件发生的决策背景、实施过程。此外,持续拓展民生领域内容,使年鉴更贴近群众需求,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对民生内容进行整合升级,内容从分散、不成体系、篇幅占比不足10%,转变为专设社会生活类目,将篇幅占比增至22%,集中成体系记录居民生活、物价、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养老服务等内容。

(三)打造年鉴品牌,全面提升编纂质量

一是与时俱进调整框架和内容。关注产业结构升级和新领域发展,紧密结合绵阳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多次系统性调整框架结构。比如,将工业从最初按重工业、轻工业传统分类,逐步调整为电子信息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与核技术应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格局,并根据全市人工智能、航天航空、数字经济、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趋势,加大相关内容比重,全面展现绵阳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的生动实践。在社会治理上,精准反映全市在社会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工作成效,在社会民生类目下增设社区建设分目,系统记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深化、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等重点任务。围绕年度发展特征,动态加强分目与条目内容占比,确保年鉴精准反映年度发展脉络。

二是强基固本培育复合型年鉴人才。按照全市供稿单位、新进编辑人员、县(市、区)和园区及高校的年鉴编纂骨干三个层次,组织年度培训,先后围绕图片编纂质量、图表设计、数字化转型等主题,邀请全国年鉴专家授课,安排资深编辑带教指导,提高全市年鉴稿件合格率。安排编纂人员参与绵阳地情数据库建设,掌握数据采集、分类、入库等全流程技能。选派编纂人员赴乡镇、村开展挂职锻炼,深入了解基层发展情况,提升资料收集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三是严格标准实现全方位质量管控。严格执行“供稿单位初审、科室复审、主编终审”与“编辑校对、交叉校对、终审校对”相结合的“三审三校”制度,明确各环节审查重点及责任主体,把好年鉴的政治关、保密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在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上,依据《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制定编纂质量标准、特色条目编纂标准、数据质量管控规范,从条目设置、资料收集、文字表述、数据核实、图片选用等方面作出明确规范,细化质量要求。强化过程质量管控,引入“质量抽查盲审”工作机制,特邀外部专家对编纂条目作随机抽查,匿名反馈存在问题,切实消除内部审核盲区。

四是提升效能放大年鉴品牌示范效应。持续强化辨识度,注重品牌塑造,在内容和设计上均凸显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绵阳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标志性内容,使之成为彰显绵阳城市特质的核心要素。持续拓展年鉴应用场景,深入开展年鉴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工作,向各界赠送年鉴,依托史志阅览室推动“年鉴阅读点”向基层延伸,营造读鉴用鉴良好氛围。引导机关单位将年鉴作为重要决策参考依据,企业将年鉴作为市场调研工具,高校将年鉴作为科研权威资料。主动参与国内外地方志交流活动,以“地市级年鉴特色化发展的绵阳实践”等为题,在全国性年鉴工作会议作经验交流发言,并与图书馆、研究机构合作,推动《绵阳年鉴》入藏国家图书馆、上海通志馆等省级以上图书馆,有效扩大文献辐射范围。

撰稿: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