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7年冬天,鞍山雪没脚面,俩姑娘把唯一一条白围巾轮流围,谁先拍谁后拍,剪刀石头布决定。底片一张三毛六,加洗再加七分钱,够买两斤鸡蛋。她们还是笑了,睫毛上霜,像撒了一把碎钻。
“拍照?那得攒半年布票。”
1957年冬天,鞍山雪没脚面,俩姑娘把唯一一条白围巾轮流围,谁先拍谁后拍,剪刀石头布决定。底片一张三毛六,加洗再加七分钱,够买两斤鸡蛋。她们还是笑了,睫毛上霜,像撒了一把碎钻。
1954年虎丘,苏州刚下新雨。台阶滑,穿列宁装的短头发先上,伸手拽后面的长辫子,结果两人一起摔,屁股印着湿印子,照片却正好抓到底片边缘的彩虹——老照相馆师傅说,这叫“老天赏光”。那年虎丘门票五分,来回火车票一块二,她们省了一学期铅笔钱。
别被“朴实”骗了。50年代也有“时髦尖子”:呢子外套要托北京亲戚捎,大辫梢系的是进口玻璃丝,阳光下蓝得打眼。沙发更金贵,全鞍山只有两处照相馆置办,坐一次多收两毛,三姐妹提前一周洗澡换衣服,生怕把布面坐出褶。照片里她们抿嘴,其实是紧张——怕把新衣服弄皱,回家挨骂。
1960年二一九公园,五个姑娘把麻花辫绑成统一高度,用一根毛线量,差半寸重梳。背后假山是假的,水泥糊的,但她们真把整袋奶粉挖一勺拌雪花膏往脸上抹——“擦了白,照片里才显脸光”。那天公园广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她们偷偷跟着哼,唱到“小河静静流”突然全体跑调,笑得比花还乱。
底片背面,有人拿铅笔写“给未来的自己”。铅笔是“中华”牌,硬得划纸,字迹现在淡成灰。70年过去,真的未来了,铅笔厂都换了址,她们如果还在,牙差不多掉光。幸好拍照那几秒,她们把青春摁进药水里,定住,再也跑不了。
所以别老说“以前穷,笑得多甜”。那时候的人也抠门也臭美,也抢围巾也跑调,只是没滤镜没美颜,连紧张都保存得原汁原味。下回翻老相册,别急着感慨,先找找有没有毛线量辫子的痕迹——那一寸半寸,就是她们偷偷留下的“高P”。
来源:自由的风声Vuik2K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