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4日,在香港开的一场学术会议上,凤凰卫视的高层孙玉胜把这话说得明白。他是个旧媒体出身的人,在央视干了三十多年,对新闻现场和事实把关有自己的坚持。台下有反应,不是空喊口号,听得出大家也在琢磨这事儿到底该怎么走。
视频还是那个主角,现场的真实感没法被一套算法完全替代。
11月4日,在香港开的一场学术会议上,凤凰卫视的高层孙玉胜把这话说得明白。他是个旧媒体出身的人,在央视干了三十多年,对新闻现场和事实把关有自己的坚持。台下有反应,不是空喊口号,听得出大家也在琢磨这事儿到底该怎么走。
会议里举了不少亲身事例来支撑这个观点。像凤凰香港台,去年在本地免费电视上了第85频道。香港那边有规矩,免费台必须做繁体字幕,直播新闻也要同步处理,字幕既要快又得准,人力开销大得很。这里AI确实帮了大忙,把重复劳动给减了不少。但是在把整段新闻做成“合成视频”或者用虚拟主播顶替真人出镜这类事上,凤凰并没有跟着潮流走。孙玉胜直言,他在央视和凤凰都没要求做虚拟主播,觉得这东西噱头多过实用。英国那边的电台电视台也做过一次AI主播的实验,节目里用的是合成形象,节目尾声还不得不老实交代——这位“主播”其实不存在。事后他们也发声明说不会把AI主播当常态,新闻要能查、要可信,这短时间里机器替代不了。
他把话题放得更长远一些。智能手机来的冲击大家都记得,特别是2007年苹果把多点触控带上手机,那改变不是小打小闹。再到2010年iPhone4把摄影带上了另一个台阶,普通人拍出好画面的门槛降了,这比单纯拍张照更关键。手机里集成了摄像、录制、编辑和播放,人人都能是内容生产者,视频社交平台就跟着冒了出来。快手、小红书、抖音,还有油管从2012年后爆发,这些平台把短视频当主战场。视频天生会造明星、放大影响力,这不是空话。像台湾的陈之汉在岛内有很强的话语力,董宇辉把带货做到几十上百亿,也说明了视频能产生的社会和商业影响。
回到AI本身的利弊,孙玉胜的看法不马虎。他承认AI在效率上帮了大忙,像医疗、国防、制造业都有潜力,但在真伪判断上带来的麻烦不能小看。一张看着很真实的图、一个熟悉的声音、一段视频,都可能是机器合成的。今年6月北京就有案件,因为用AI合成央视主播的形象做虚假广告,结局是被处罚——受众误以为是真人出镜,有人据此下单买东西。再往远一点看,几年前缅甸针对罗兴亚人的暴力里,虚假信息被组织化制造并配合算法传播,最终酿成悲剧。这些事告诉我们:当算法偏爱愤怒和恐惧时,后果能被放大成灾。
所以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普通人光靠眼睛是不够的,媒体素养得提上去,得学会用技术来辅助鉴别,尤其是对深度伪造的识别。孙玉胜的说法有点绕——用AI来查AI造的东西,但现实就是这样。监管也在动作,只是速度赶不上技术演进,制度和玩法都还在追赶中。
还有个常见的论调被拿出来讨论,就是一些人说AI会把手机和应用都消灭,像马斯克也有类似想法。孙玉胜觉得这判断太绝对。新载体可能会出现,但在现有传播基础没被真正替代前,说手机和App在短期内消失,没什么根据。渠道、基础设施、用户习惯,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颠覆的。
会议上也说到生活层面的变化。短视频带来的注意力争夺,把信息传播速度拉快、把影响力压大,还会把一些普通人推到公共议题的前台。有人因此成了意见领袖,有些声音被放大到能左右舆论走向。生态里既有好处,也有隐忧,处理不好就容易出问题。
最后有个小趣事能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孙玉胜把他自己今天的讲稿拿去交给一个AI工具做分析,AI出来的结论是“AI会彻底改变一切”,说得头头是道,和他在台上强调的现场感、可查证性有点不一样。台下一阵笑,大家都沉默了一下,那种矛盾就摆在那里:工具能说的确实漂亮,但到底靠不靠谱,还得看人怎么用。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