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焦虑,内耗,纠结,胡思乱想,着急,几乎所有负面情绪都源于你大脑里的这6个情绪按钮,
你好,我是Ding
友:
焦虑,内耗,纠结,胡思乱想,着急,几乎所有负面情绪都源于你大脑里的这6个情绪按钮,
他们暗藏在你无法触及的地方,默默地操纵着你的人生,
如果不尽快识别它们,会是一个隐形z弹,后果堪忧。
以下为你简述大脑里隐藏的这6个情绪按钮。
非黑即白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模式,也是大脑惯用的手段。
在你的心里,仿佛只有黑与白,对与错,喜欢与讨厌,没有任何中间地带。
比如:
我这次面试失败,我就断定自己是一个没出息的人;
你做一件事,做到85分已经很好了,但在你非黑即白按钮看来,不行,不是满分,就是0分。
比如:
同事或朋友只要一点点小事做不好,你就断定对方一无是处,对方帮了你9次,就1次没帮忙,
他就是不值得信赖的人。
比如:
丈夫(妻子)答应你的事情,一次没做到,你就断定对方不爱你。
这样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这种大脑模式下,受苦的往往是自己,
这本就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所谓的“好人坏人”都只是不同的角度而已。
好人也有自私的一面,坏人也有心存善意的一面。
人和世界都是复杂多面的,而我们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判定对方,无疑是狭隘的。
关键是:当你一直处于非黑即白的评判中,你会活得特别累,也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莫言说: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发生。
允许他是他,允许你是你,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接受可以不完美,接受差不多就行。当你这样思考时,世界和你都温和了。
非黑即白,让人太拧巴了。
"人真正的成熟,是能同时看见硬币的第三面——那个旋转中的动态平衡点"。
在职场:我应该24小时随时响应工作,最后导致过劳崩溃;
在婚姻:对方应该懂我的每个眼神,每个心意,最后引发持续失望;
在人生:"我应该在30岁前有房有车",还没做到时就会产生焦虑;
在人际关系:他应该考虑集体利益,太自私了。直接导致关系破裂;
即便在独处时,看到他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都会大喊一句:他应该怎么怎么样。
顿时怒火就上来了。
这个“应该”按钮一启动,你就开始用一大堆应该和不应该来关注自己和别人。
我应该赚很多钱,我不应该焦虑,一旦做不到,就是无数的自责和内耗。
对别人,他应该懂道理,不应该那么自私,一旦对方做不到,又开始愤怒和失望。
宾夕法尼亚大学追踪研究:过度使用"应该"语句者,焦虑症发病率是常人的2.3倍;
经认知调整后,决策满意度提升58%。
应该背后的潜台词是:不接纳,不允许,不接受。
一切发生都有意义,拥抱一切可能,一切痛苦在于“执念太强”。
这个世界有它运转的规律,不是按你认为的应该运转的,试图让规律符合你的意志,
这必然会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引发痛苦。
在我诸多心理咨询个案中,几乎每一位来访者都或多或少是灾难化思维的受害者。
一旦大脑这个按钮启动,
简直就是戏精附体,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以脑补50年后的景象。
小题大做,杞人忧天。
我最近一直头疼,我肯定得脑瘤了;
我早上给他发消息,到现在还没回复我,他肯定出轨了,不爱我了;
孩子没考上大学,他这辈子完了,没希望了,我所有心血都付诸东流了;
领导没回我消息,下一批裁员名单里肯定有我。
灾难化按钮是焦虑和恐惧的主要燃料。
这种不自知的灾难化思维,让人长期处于紧张,焦灼,警惕的状态,完全放松不了,
这是妥妥的把“想象变成精神恐怖片”。
苏轼在《晁错论》中写道:"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这正是灾难化思维的古代写照。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给出的方案是:"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将大脑的幻想拉回行动,才是破解心魔的终极之道。
对,立刻做事,当你行动起来,幻想就会消失。
因为大脑要么做事,要么焦虑,只能做其中一件。
这个按钮挺有意思,总给人一种错觉就是: 我能看透别人。
对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连话都没说,你就在心里已经破案了。
殊不知,一切都只是自己的臆想,毫无根据。
比如:老公(老婆)今天吃饭都没看我一眼,他(她)是不是外面有人了?
孩子今天心情不好,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在故意反抗我?
王阳明曾警醒: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读心术的本质是把心中幻象错认为现实。
当你可以敞开心扉,不带评判的去社交,你整个人都会轻松。
毕竟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很多人连自己都认不清,我们又怎么可能认清他们呢?
大脑这个贴标签习惯真不好,不知道害了多少人,也包括我自己。
以我为例,从小我数学成绩就不好,于是我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数学不好,不喜欢数字,
但其实后来我发现,只要我下功夫,数学成绩还是可以上去的。
我一个朋友,从小内向不擅言谈,她父母就给她贴了个少言寡语的标签,还好她突然觉醒,
撕掉标签,现在变成了一位主持人。
我们不仅会给自己贴标签,还会给别人贴标签。
比如:
这个人天天焦虑内耗,成不了大器;
那个人这么小的忙都不愿意帮,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今天下雨取消了约会,所以今天太倒霉了;
现在的00后都自我为中心,吃不了苦,自私透顶。
你看每个都是看似牢不可破的标签,给自己贴标签,会负面评价自己,导致自己越来越自卑,
给别人贴标签会引发愤怒,鄙视的情绪。
其实要解决这个标签问题也不难,把评价转变为对具体行为的描述,
不说我是个失败者,而说我这次事情没办好,
不说他是个坏人,而说他刚才那个行为让我很不舒服。
关注行为,而不是给人定性。
从更高视角解读世间,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值得更细致的理解。
感觉是感觉,事实是事实,如果你一旦把它们两混淆在一起,焦虑就来了。
比如:我感觉我自己是个没出息的人,但这是感觉,不一定是事实,或者压根就不是事实。
比如:我感觉天要塌了,糟糕了,但这也只是感觉,不是事实。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常常出现,这就是很多人的思考模式。
这是无稽之谈,是恶性循环的情绪推理,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无限内耗。
比如因为不自信,不敢尝试新事物,结果验证了我果然不行的感觉,变得更加不自信。
当你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失去了客观判断的能力,
想要破解情绪推理,关键在于区分感觉和事实。
下次再出现某种感觉,请先定睛一看,问问自己,这究竟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感觉?
还是铁一样的事实?
以上六种就是大脑惯用的思考模式,直接导致了你的焦虑。
想要解决它们,并非一朝一夕,但今天你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就是:识别。
如果你都不认识它们,何谈解决?
此刻起,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当出现这六种思维模式时,
你立刻跳出来,觉察到:它们来了。
是的,就像警察叔叔一样,立马闻到异样的气息,恭喜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友:
"焦虑是大脑在错误频道的直播,你有权切换频道!
《道德经》中提到:"反者道之动"。它揭示:当人的焦虑达到顶峰时,正是转变的契机。
此刻,对你而言,改变一触即发,是该拥有第二次人生的时候了。
人类真正的自由,是与大脑达成智慧的和解。
那些让你彻夜难眠的"万一"、那些反复咀嚼的"如果"、那些如影随形的"应该",
不过是神经元搭建的虚拟牢笼。
当焦虑的潮水涌来时,你有三种选择:被淹没、拼命游动,或成为冲浪者。
你会选择什么?
冲浪的第一步:识别焦虑。
请坚定的走出这第一步!
来源:Ding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