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河南人那么多,大学却很少?4大原因揭开困局,第三条是关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2:09 1

摘要:你可以把中国各个省份想象成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河南呢,就是这个班里那个块头最大、最能干活、吃饭也最多的同学。但是班里发“名校”这个稀缺的糖果时,却总是分不到几颗,眼巴巴看着其他同学吃。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憋屈。

为啥河南人多得不得了,好大学却那么少?

你可以把中国各个省份想象成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河南呢,就是这个班里那个块头最大、最能干活、吃饭也最多的同学。但是班里发“名校”这个稀缺的糖果时,却总是分不到几颗,眼巴巴看着其他同学吃。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憋屈。

那为啥会这样呢?这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一连串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张压一张,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局面。

第一张倒下的牌:历史运气不好,没赶上“早班车”

现代大学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大多建在沿海地区或者当时的政治中心,比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为啥?因为那里开放早,洋人来得多,新思想传播得快。河南地处中原,在古代是天下中心,但到了近代,就有点“内陆腹地”的感觉,消息闭塞,新式教育起步就晚了一步。

更要命的是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你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了快速培养专门人才,把很多综合性大学给“拆”了。当时河南唯一的宝贝——河南大学,就被大拆解。它的农学院、医学院、财经系等,都被分出去,独立建校或者并入其他大学。这就好比把一个五星大厨的厨房里的高级灶台、刀具、调料都分给了别人,就给他留了个普通炒锅,这位大厨再厉害,也很难做出满汉全席了。这次“分家”,让河南高等教育的“家底”一下子薄了很多。

第二张倒下的牌:国家布局,没被选为“重点对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要建设一批“重点大学”。这就好比选“尖子生”重点培养,把所有好老师、好设备、最多的钱都投给他们。这些重点大学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这样的中心城市。

河南呢?很不幸,在最初几轮评选里,完全没入选。这就导致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那些重点大学拿着最多的经费,盖最好的楼,请最好的教授,吸引最好的学生,发展越来越快。而河南的高校,因为没进这个“圈子”,资源匮乏,只能慢慢爬。后来虽然郑州大学进了“211工程”(可以理解为重点大学俱乐部),但已经是后话了,而且全省只有这一所,和邻居湖北、陕西的七八所比起来,差得太远。至于顶尖的“985工程”,河南更是彻底无缘。

第三张倒下的牌:地理位置尴尬,成了“政策洼地”

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向东部沿海倾斜,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借着东风,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上去了,就有钱自己办好多好大学,比如深圳大学、苏州大学,都办得风生水起。

河南的位置不东不西,算是中部。有一段时间,东部有开放政策,西部有开发政策,中部反而像个“夹心饼干”,没啥特殊政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政府钱袋子不鼓,自然就没那么多钱投入到烧钱的高等教育上。建一所好大学,那可是个无底洞,没钱,就请不来大师,买不来设备,搞不起科研。

第四张倒下的牌:恶性循环,陷入“人才流失”的怪圈

这一点是最让人无奈的。正因为本省好大学少,河南那些聪明刻苦的孩子们,想上好大学,只有一个出路——拼命考出去。河南高考被戏称为“地狱模式”,一分就能压死上千人,孩子们太不容易了。

这些辛辛苦苦考出去的优秀学生,就像泼出去的水,很少再流回来了。为啥?因为他们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读了四年书,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也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毕业时,那些地方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尤其是高端的、科研类的工作。而河南本地的产业,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农业、传统制造业上,能提供给顶尖人才的优质岗位有限。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好大学少→本省优秀生源外流 → 本省缺乏高端人才,产业发展受限→产业不发达,就更吸引不来也留不住人才(包括好教授)→没有好教授和好产业,好大学就更难办起来。

你看,这个循环就像一个死结。本省最优秀的一批人,不仅没能成为建设本省大学的新鲜血液,反而成了支撑别人家大学和企业的人才。这笔“教育逆差”,是河南心中长久的痛。

有办法打破这个局吗?

当然有!河南自己也急啊,正在想各种办法:

1. 拼命扶植“自家孩子”:举全省之力建设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让它们进了“双一流”名单,这就是在拼命补课,希望打造出两个能拿得出手的“招牌”。

2. “请外援”:主动去找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这些“名校大佬”合作,在河南办分校或者研究院。相当于自己一时半会儿培养不出大师,先把大师请过来开个“分店”。

3. 搞“特色专业”: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食品工业大省。那就重点发展农业科学、医学、食品安全等相关学科,在这些领域做到全国顶尖,也算是一条出路。

来源:白玲玲姐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