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7日讯闪电新闻记者从公安部今天在京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认真开展“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有力提升了在法治轨道上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能力。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7日讯 闪电新闻记者从公安部今天在京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认真开展“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有力提升了在法治轨道上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能力。
公安部法制局局长郝云宏介绍,公安部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出台打击跨境赌博、电信网络诈骗、网络暴力、“机闹”等一系列执法指导意见,明确相关罪名适用条件和证据要求,严格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助力社会治安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积极推动制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反有组织犯罪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23件,《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19件,为公安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撑。2024年,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5.7%。
围绕执法办案全过程,紧盯重点执法环节,出台取保候审适用、羁押必要性审查评估等制度规定,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执法标准,让广大民警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加强闭环式执法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执法问题发生。推动受立案制度改革,规范接报案与立案工作,全面落实接报案“三个当场”、首接责任制等制度要求,推广接报案中心建设,确保报案必接、如实登记、依法立案。全面落实刑事案件法制部门统一审核、统一对接检察机关制度,在派出所等基层执法单位配备8.9万名法制员,案件质量持续提升。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监督立案同比下降71%;不批捕率、不起诉率同比均下降约6%。
郝云宏表示,警情案件信息全部录入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各办案环节网上流转,同步开展执法全要素全量化监督,做到及时、精准、高效,推动问题从“事后整改”到“事前防范”。同时发挥行政复议应诉、刑事复议复核、国家赔偿等制度机制功能作用,完善举报投诉平台建设,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聚焦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特别是自部署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以来,违规异地执法、逐利执法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涉企执法得到进一步规范。
与此同时,坚持法治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以先进理念、科技应用创新执法方式方法。目前全国建成执法办案管理中心3266个,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推行执法办案、监督管理、服务保障“一体化”运行机制,带动执法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已成为对外展示法治公安建设乃至法治中国建设的一张亮丽“金名片”。在全面实行网上办案基础上,研发应用证据收集指引、法律适用指引、裁量基准提示以及远程示证、智能笔录、电子签名和电子指纹捺印等功能和手段,深化“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助推案事件公正高效办理。对从接报案、现场执法到讯问询问等办案各环节,实行视音频记录、信息化监管。例如,在现场执法环节,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
据悉,全国公安机关平均每年组织专业类培训班6.5万期,培训300余万人次,广大公安民警的法治意识和执法能力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目前,已有192.2万名、6.99万名民警分别取得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级、高级执法资格。同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命名11个地市级、186个县级公安机关和325个基层所队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培育浓厚的警营法治文化。
闪电新闻记者 王志芹 北京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