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7日讯近年来,潍坊市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为宣传工作进展和成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印发了《潍坊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甄选了12个典型案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宣传推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7日讯 近年来,潍坊市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为宣传工作进展和成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印发了《潍坊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甄选了12个典型案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今天推出的是省级推广案例:安丘市齐鲁酒地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案例背景
齐鲁酒地小镇位于潍坊市安丘经济开发区北部青龙山区域。该区域属于潍坊市城区南部、安丘市城区北部的水源涵养地和绿色生态屏障。20世纪60年代末至2009年底期间,经过近40年的开采,青龙山区域变成了近万亩的废弃采石场,区内裸岩遍地,几乎成了不毛之地。区域内大小矿坑30多个,最大矿坑面积108亩,被毁山体6450亩,森林植被稀疏,土壤大量流失,粉尘污染、地质灾害等问题突出,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受损严重,风起时尘土飞扬,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其矿区修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2010年初,安丘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青龙山区域纳入禁采区,从“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利用废弃地、保护恢复生态环境”的原则出发,结合当地实际,谋划建设“齐鲁酒地文化创意产业园”,旨在打造一个改善生态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主要做法
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高端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安丘市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对齐鲁酒地小镇周边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累计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30,000万元,配套建设了7条全长十七千米的道路,使区内道路与原有的206国道、潍安路、北外环路共同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同时配套建设了供电站,铺设了自来水、污水及工业用天然气管网16000余米,为齐鲁酒地小镇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齐鲁酒地规划建设中,本着“依山而建、依势而造”的原则,对青龙山西南部两个面积分别为45亩、30亩,深度均为20多米的采石坑,规划建设了酒文化交流中心、酒文化博览中心、酒文化窖藏中心和品鉴会所;对东部面积为15亩的采石坑,利用其自然存水且不渗漏的优势,规划建设了美酒池;对东部较为平坦的荒山野坡,规划建设了青龙小镇;在青龙河两侧,规划建设了养生养老文化园;对北部的两个采石坑,规划建设了炮兵博物馆和婚纱摄影基地,在采石矿周边的山坡上,通过客土造地,建成千亩玫瑰花和薰衣草种植产业园,打造出了花海游憩区和生态田园区。
围绕生态美、环境优,打造生态恢复的新标杆。齐鲁酒地小镇按照“一水贯酒地、两山齐相望、小镇山前绕、田园共交织”的显山、露水、透绿的景观风貌结构,以最佳生态恢复效果为目标,分类开展受损山体综合治理和矿坑生态修复。依石场土质条件及采矿后的条件不同,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轻废弃地水土流失,重构土壤,恢复植被。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通过工程改造,在废弃矿坑上建造起了30亩的地下藏酒窖和美酒池等多处田园景观水系。通过调土造地,建成千亩玫瑰花和薰衣草种植产业园。一改过去高、大、密、厚、多、彩的传统绿化模式,因地制宜地栽植紫荆、樱花、玉兰、大叶女贞、黑松、灌贝等各类树木70余种,进而形成苗木进园、绿地点缀、片林成方的格局。其间完成废弃荒山生态修复与景观绿化6000多亩,不仅恢复了绿水青山、四季有绿的生态原貌,更实现了项目在生态修复与功能利用上的示范作用。
推动各产业融合发展。齐鲁酒地小镇在废弃石坑生态重建基础上,建造起了江北最大的洞藏酒中心、齐鲁酒地酒文化博览中心、酒文化交流中心、千亩花海等基础设施,完成了废弃荒山向康养圣地的转变,实现了产业、速度与效益相统一。
工作成效
生态产品显著增加。齐鲁酒地小镇建设10多年来,共搬运土石方9910万立方米,恢复被毁山林近6000亩,栽种各类树木1076万株,齐鲁酒地小镇区域的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98%,吸引了十几种野生鸟类觅食栖息,成功地将生态废墟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景区。
产业集聚效应初具规模。直接带动周边产业的集聚发展,小镇东部的工业园区,先后落户规模以上企业20余家,小镇周边地区二三产业链条正在形成,集聚效应初具规模。
社会综合效益突出。齐鲁酒地小镇运营后,通过土地流转,延伸产业链条,生态种植和园林绿化定向签约,带动了周边区域餐饮和零售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周边村庄增收渠道,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后劲。
闪电新闻记者 刘九省 潍坊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