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逼近,美军全舰 “静音”!815A 电子侦察船硬核压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22:06 1

摘要:815A是我海军的主力电子侦察平台,船体长约130米,宽约16米,满载排水量约6600吨,最高速度可达21节,可以在海上连续工作50天,航程超过1.2万海里。甲板上四个直径超过4米的大天线罩如同四只“耳朵”,从2017年“天枢星”号开始,前舰岛的侦察设备就进行

网飞纪录片中出现过这样的场景:815A电子侦察船一靠近,美军31远征队甲板上马上下达命令,全舰电磁管制,手机、蓝牙全部关闭。

815A是我海军的主力电子侦察平台,船体长约130米,宽约16米,满载排水量约6600吨,最高速度可达21节,可以在海上连续工作50天,航程超过1.2万海里。甲板上四个直径超过4米的大天线罩如同四只“耳朵”,从2017年“天枢星”号开始,前舰岛的侦察设备就进行了升级,尺寸更大、处理能力更强。

815A吃的是“全域电子”的饭,公开信息显示它能覆盖雷达、通信、导弹制导等多种电磁信号,频段跨度大;蓝牙大约为2.4GHz,4G常见于700-2600MHz,都在它的侦收范围内。据说它可以接收3-30MHz的短波,短波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在海上特别有用。

纪录片中两船相距数海里,按照常理蓝牙微功率不必理会,但是美国军舰却很快关闭了雷达,这说明两点:第一,美方认为815A是真正的威胁;第二,815A的灵敏度和信号处理能力已经超出了民用常识,“电子信号吸尘器”这个外号并不是空穴来风。

除了耳朵之外,815A还有眼睛,资料称其相控阵雷达拥有很强的对空、对海远程搜索能力,探测距离可达上千公里。和全频段侦收系统配合,不仅可以“听”,还可以“看”,把对手的电磁画像描绘得十分细致。雷达开机频率、脉冲宽度、跳频规律,即使只是短暂出现,也会被记录下来并归档。海上对抗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目录齐全的一方在战时可以先发制人。

电磁管制美军并不陌生,舰上流程成熟,但是这次“快”字特别突出:815A一靠近,口令马上下达,宁愿牺牲方便,也不冒险。手机不是军舰主通信,但是蓝牙耳机、手表等人人都有,全部关闭既是对外“隐身”,也是风险切断。

外界经常问815A能不能动手,按照常理,它有电子干扰的准备:对海、对空噪声压制,压制对手的雷达、通信、导航;更复杂的是根据破译的结果进行欺骗式干扰,模拟对手的协议和呼叫格式,在信道里塞入假消息、错误指令,做得巧妙了对手一时难以分辨真假。

南海曾出现过航母舰载机因雷达或者导航信号异常而临时停飞的情况,官方没有明确指出主体,但是在“可能的干扰平台”名单中,815A经常被提及。当出现“异常”的时候,就会使对手不断验证抗干扰的能力。

2017年,“海王星”号出现在阿拉斯加附近,监视美军导弹拦截试验,获取第一手的技术情报。2025年夏天,在052D型“桂林”舰的护航下进入美澳等多国参加的“护身军刀”演习的核心区域,近距离、全方位地观察,使得参加演习的舰艇不得不紧急关闭雷达。10月美、菲、澳、新南海联合军演期间,815A等多艘我方军舰全程伴随监视,节奏被压得比较紧,收场也有些仓促。

美军有没有类似的平台呢?序列中可以抗衡的是TAGM导弹测量船,排水量超过1.3万吨,航速约为20节,装备有被称为“眼镜王蛇”的双波段相控阵,远程目标扫描距离达数千公里,主要是弹道目标的轨迹和特征参数,电子战和电子侦察并不是它的强项。TAGOS海洋监视船、“探路者”地理勘测船更多地进行声呐和海洋数据的采集,甲板上没有815A那样的大体量天线罩。美军在“专做电子情报”的赛道上,主力平台不多,而且各侧重不同。海上遇到815A的时候自然就绷紧了,既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也是为了防止被人“绊倒”。

815A的设计体现了全域作战、体系破击的思想:不是单点,而是带着工具箱到场——收、测、判、录,需要的时候出手干扰;与编队驱护舰、预警机、岸基力量配合,形成完整的电磁压制和情报链。现代海战的底色由炮火轰鸣转为电磁对抗,先掌握住对手的视觉和听觉,就先掌握了对手的行动自由。美军在近距离遭遇的时候所表现出的谨慎态度,就是这种认识的体现,并不是示弱,而是清楚对手手中有什么牌。

815A不靠“露脸”取胜,外形低调憨厚,但是进入战位之后,节奏随之改变。看演习、看试验、看联合编队,它不说话,但是把每次波形、每句话、每一个跳频节律都记在硬盘里,日积月累形成了对手电子指纹库。真正较量的时候,“老本”就可以决定战场上的第一个小时。

海上力量的较量已经从炮有多大、舰有多厚转变成能不能听得见、能不能挡得住。使对手不得不转为“静音模式”的一方,就掌握了主动权。815A这次让对手全舰关掉手机、蓝牙,表面上看是小事,实际上却是大趋势:电子战已经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通向战场的大门。

来源:卢先生真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