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世纪中叶,一场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半个中国。当这场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发展到高潮时,西方列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可能取代清朝的新政权。其中,英国更是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提出了一个看似友好实则野心勃勃的"合作"提议:帮助太平军推翻清朝,条件是平
在19世纪中叶,一场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半个中国。当这场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发展到高潮时,西方列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可能取代清朝的新政权。其中,英国更是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提出了一个看似友好实则野心勃勃的"合作"提议:帮助太平军推翻清朝,条件是平分中华。面对这一威胁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条件,洪秀全的回应却出人意料,展现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坚定立场。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福源水村人,汉族客家人。在成为一代农民起义领袖之前,洪秀全曾经历了从一名普通秀才到宗教领袖的转变过程。
道光十六年(1836年),洪秀全在广州应试时收到宣教师发给他的《劝世良言》一书,但拿到书后的洪秀全将之束之高阁,并未认真阅读。当时的洪秀全仍然沉浸在科举的梦想中,希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改变自己的命运。
道光十七年(1837年),洪秀全在广州府试中失利,回到家后悔极而病,卧病在床中大病一场,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在梦中开天,并在天上见到了"皇上帝"、天妃、天兄、天嫂、天妹等神明。
皇上帝还赐赠印章给他,在天上还亲自教导他说:"你是皇上帝他为天王大道君皇玉玺",然后老道他下凡"斩妖除魔,正邪扬善",也就是要收天下万国的皇主。这在太平天国史上被称为"丁酉异梦"。
当时的洪秀全并未将这个梦与宗教联系起来,他依然坚持走科举之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考试失败,失望之余,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梦境。
这时候,他偶然翻看了《劝世良言》,突然醒悟:原来梦中见到的"皇上帝"就是基督教中的上帝,自己就是上帝的儿子,肩负着拯救世人的重任。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洪秀全开始深入研读《劝世良言》以及后来获得的《新约》《旧约》等基督教经典,但他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与传统基督教有很大不同。他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对"天"的概念,创造性地解读了基督教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观。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3月,洪秀全去广州,从美国传教会传教士李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学习基督教《圣经》,了解基督教义,历时三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洪秀全曾要求受洗,但李孝全以洪秀全对教义的认识不足为由而拒绝了,于是洪秀全自行施洗。
冯云山则在广西立拜上帝会组织,总部设在紫荆山,遥奉洪秀全为教主。就此意而言,拜上帝会是由洪、冯共同创立,但具体的创立时间尚难确定,或之标记为1845至1847年之间,或推断大约创立于1846至1847年夏以前的一段时间等。
10月,洪秀全具体再到广西,会合冯云山,洪与冯云山在高州积极传播拜上帝会的领导机构。他们决定向更他家中传教的人组成一个网络。当时,广西民变迭起,洪秀全回到广西后,判断发动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
洪秀全"明王敕命"颁发,汉皇量商高祖雄风,古来事业出英人,做,皇家收揽一盘棋",以冯而,东征福归,深厚肥沃钱粮多,迎接光明,于是拆毁天父上帝。天兄耶稣之神,依靠谁与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结为异姓兄弟,组成拜上帝会领导核心,洪秀全里外受尊崇为教主,统领大小事务及祭神礼仪。
道光三十年(1850年),拜上帝会与当地反对势力之间矛盾尖锐化。先是,太平教信众遭到洪秀全的"地方官儿咸"(萧朝贵)以腐败不正被人告发为由姓进行迫害。当时,清廷压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7月底,洪秀全与妻子一家十多个人平浪口召,9月2日,洪秀全从"天父"(耶稣依)逃回桂东大同山小村庄暂避,而令北上上帝金台会进可争雄,开始集中,并在11月4日至金田聚集,12月,清军对拂山村,金田会众开始即位会战。大败清军于平南庄好,护卫洪秀全回到金田。
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就任天王,定国号太平天国。满清急派钦差大臣禄荫禧督压,李星沅调广西提督向荣万余各清军围攻太平军,拉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
咸丰元年(1851年)1月13日,洪秀全攻克古岭商业重镇江口,2月18日,向荣进犯江口,湘刑快速,"害尽大半心黎",只得改用间谍战术,阻挠太平军东进。洪秀全因粮食短缺,于3月10日夜间率部撤出江口寨,向南转移,在武宣东乡驻扎。3月23日,洪秀全分封五杰为王。
咸丰二年(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出发北上,经过激烈战斗,于9月19日攻占武昌,首次取得省会级城市。洪秀全在武昌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想。这一政策对农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得太平军的队伍迅速扩大。
咸丰二年(1852年)12月7日,洪秀全以天父上帝之名宣告建立太平天国,设天京(今南京),建立了中央政权,完善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制度。自此,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政权开始真正运转,与统治中国北方的清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在政治上,洪秀全采取联盟制度,修建王府;在经济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为求解除土地所有;在文化上,他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四书五经";在宗教上,他推行上帝教的宗教信仰;在土地原则上,对满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概不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半个中国,历时十四年,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乃至于被中山也称自己为"洪秀全第二"。然而,洪秀全奉行的盲目排外政策和不切实际的敌政权以及他后期颓化的生活作风,都具有负面影响。
随着太平天国影响力的扩大,西方列强开始密切关注这场可能改变中国政局的运动。特别是英国,作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帝国,对太平天国既有敌视,又有利用的复杂态度。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北伐,一度直抵天津,震惊天下。此时,清政府已经显得岌岌可危。英国驻华使节浮劳理(Harry Parkes)派人前往太平军驻地,试图了解太平天国的情况。他们对太平天国的宗教背景和反满立场产生了浓厚兴趣。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政府派出了一支代表团,由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Sir Frederick Bruce)带队,直接与太平天国领导层接触。在这次接触中,英国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条件:愿意帮助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条件是太平天国与英国"平分中华"。
所谓"平分中华",具体内容包括:太平天国控制中国南方,英国控制中国北方和沿海地区;太平天国承认英国在华的特权,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太平天国放弃对香港的主权要求,并可能割让更多领土给英国等。
这一提议的背后,是英国的战略考量。一方面,英国认为支持太平天国可以进一步削弱清政府的统治,为英国在华扩张创造更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英国也担心太平天国如果完全取代清朝,可能会对外国在华利益构成威胁。因此,英国希望通过这种"分裂"策略,既削弱中国,又控制太平天国。
面对英国的这一提议,洪秀全并未立即作出回应。他将这一重大外交问题提交太平天国最高领导层讨论。杨秀清、韦昌辉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有人主张接受英国援助,以便早日推翻清朝;也有人警惕英国的真实目的,反对与其合作。
咸丰五年(1855年),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洪秀全终于做出了决定。他派人向英国使节传达了太平天国的正式回应:太平天国拒绝英国的"援助"提议,不接受"平分中华"的条件。
洪秀全的回答掷地有声:"天朝之土,乃天父上帝所赐,不可分割;中华之地,上至苍天下至地博,悉系一体,不容外夷染指。宁可自强不息,亦不与诸国平分天下。"
这一回答表明了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领导层的鲜明立场:尽管太平天国需要外部支持,但绝不以牺牲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代价。这种坚定的民族立场,与太平天国一贯主张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宗旨是一致的。
洪秀全拒绝英国"平分中华"的提议,在太平天国历史上是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也对太平天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咸丰五年至咸丰六年(1855-1856年),在洪秀全拒绝英国提议后,英国开始逐渐调整对太平天国的政策。原本"观望"的态度转变为明显的敌视。英国开始与清政府加强合作,共同打击太平天国。
咸丰七年(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更多不平等条约。此时,太平天国本可以利用清政府的困境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但由于洪秀全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立场,失去了与西方列强合作的机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与此同时,英国开始直接干预太平天国事务,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军。英国军官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受命组建"常胜军",协助清军对抗太平军。
在西方列强和清政府的联合打击下,太平天国的处境日益艰难。洪秀全的拒绝"平分中华",虽然维护了民族尊严,但也使太平天国失去了可能的外部支持,加速了其最终失败。
同治三年(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年仅51岁。其遗体不久后被清军发现,遭到凌辱。太平天国剩余势力在洪仁玕等人带领下继续抵抗,但最终难逃失败命运。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洪秀全拒绝"平分中华"的决定却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启示。
这一决定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洪秀全也没有出卖国家利益换取暂时的支持。这种民族气节,与后来中国革命先驱们的抗争精神一脉相承。
揭示了西方列强"分而治之"的侵略本质。英国提出的"平分中华"方案,本质上是要将中国变成被瓜分的殖民地。洪秀全的拒绝,挫败了英国的这一图谋,保持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继续存在的可能性。
洪秀全拒绝"平分中华"的历史,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视角。它表明,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核心关切。无论是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抗争都包含着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守。
洪秀全的回答,穿越历史的烟尘,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天朝之土,不可分割;中华之地,不容外夷染指。"这不仅是洪秀全个人的立场,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集体意志的表达。在今天的中国,这种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干涉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寻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