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一组数据反差强烈到让人费解:全国返乡入乡创业者预计突破1500万,荆州单年新增返乡创业6194人、新办企业411家,禄丰市更是有80.8%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留在家乡附近就业。可与此同时,“防止规模性返乡”的政策却被传成“不让农民返乡,逼他们接盘烂尾楼”
2025年一组数据反差强烈到让人费解:全国返乡入乡创业者预计突破1500万,荆州单年新增返乡创业6194人、新办企业411家,禄丰市更是有80.8%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留在家乡附近就业。可与此同时,“防止规模性返乡”的政策却被传成“不让农民返乡,逼他们接盘烂尾楼”,某劳务输出大省三季度农民工实际返乡率较去年下降22%,多地推出的农民工购房补贴政策,竟被部分地方当成了“去库存工具”。一边是乡村振兴催生的返乡创业热潮,一边是“政策拦路逼买房”的荒诞传言,看似矛盾的背后,根本不是政策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少数地方执行时念歪了经。
要搞懂这事儿,得先把政策初衷掰明白,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国家提出“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核心是怕大量农民工突然失业返乡后,没了稳定收入,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扛不住风险,最终陷入返贫困境。政策的本意是“稳就业、防返贫”,不是“不让人回”,而是要给失业农民工找退路——比如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对接本地就业岗位、发临时生活补助,让他们不管留在城里还是回农村,都有活干、有钱赚。
而各地推出农民工购房补贴,初衷也不是“甩锅”楼市库存。城镇化发展到今天,确实有不少农民工已经在城市稳定就业,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照顾,有进城安家的实际需求,补贴政策是为了降低他们的置业门槛;对县域来说,吸引有能力的农民工留下来,还能带动消费、激活地方经济,本来是双赢的好事。可到了部分地方执行层面,好政策却变了味,把“鼓励自愿”搞成了“强制捆绑”。
最让农民工寒心的,是“工资换房”的奇葩操作。南方某建筑公司就明着来:农民工年底结算工资时,要是购买公司合作的楼盘,就能“抵扣15%工资”。可这些合作楼盘,要么建在城郊偏远地带,没学校没医院没超市,生活极不方便;要么早就停工好几个月,墙面开裂、配套烂尾,能不能交房都是未知数。农民工赚的都是血汗钱,是给孩子交学费、给老人治病的救命钱,现在却被逼着用辛苦钱换一堆“不确定的房产”,换谁都不愿意。
还有“变相阻拦返乡”的糟心事。浙江一位想回乡搞特色养殖的农民工,工厂裁员后去办返乡登记,工作人员却反复劝他“再等等,后面有新岗位”,一等就是一个月,新岗位没见到,反倒被拉去参加了三场购房推介会。工作人员嘴里说着“买房能落户,孩子能读好学校”,却压根不管他的积蓄只够付首付,后续房贷、物业费会压得他喘不过气。这种“为了留而留”“为了卖房而留”的操作,完全背离了政策初衷。
其实农民心里跟明镜似的,进城买房不是小事,得算笔实在账。浙江那位农民工大哥就算过:自己一个月工资8000块,除去房租、生活费,一年顶多攒5万。当地一套80平米的房子首付要30万,得掏空6年积蓄,每个月还要还3000多房贷。万一后面再失业,房贷还不上,房子可能被拍卖,到时候真是“房财两空”。他说:“我宁愿把钱存着,回老家盖个小房子,守着几亩地,至少饿不着,心里踏实。”
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进城买房不只是掏首付那么简单,后续的生活成本、保障问题都是坎。没了农村的土地当退路,进城后要是找不到稳定工作,房贷、物业费、柴米油盐样样都要花钱,日子只会更难。而且就算买了房,落户能不能成?孩子能不能顺利入学?医疗保障能不能衔接?这些问题没解决,房子对他们来说就不是家,而是负担。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农村早就不是“只能种地”的老样子了,返乡也不是“躺平”,而是有奔头的新选择。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公路修到家门口,农产品电商平台遍地都是,特色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这些产业,都能赚到钱。禄丰市17.65万农村劳动力里,80.8%都选择在本地就业,就是因为家乡有了好机会。很多农民工在城市里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返乡后开起农产品直播间,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向全国;办起小型加工厂,让农产品增值;搞起生态养殖场,生意比在城里打工还红火,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真正靠谱的政策,从来都是“疏堵结合”,不是“一刀切”。四川有个县的做法就很实在,当地不拦着农民工返乡,反而推出“返乡创业大礼包”:搞种养殖的给免费技术培训和市场对接,资金不够的能申请5万元无息贷款;不想创业的,政府联合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发了农田管护、乡村保洁这些公益性岗位,保证每个返乡农民工都有收入。同时还开通返乡专列、简化登记流程,让想回家的人能顺顺利利回去,没有后顾之忧。
还有些地方把购房补贴政策搞得很实在:只有在当地稳定就业满3年、缴社保满2年的农民工,才能领补贴;补贴不是一次性发,而是分5年逐步兑现。这样既避免了“为拿补贴盲目买房”,又能保证农民工稳定就业,真正帮到有需要的人。这些例子证明,只要真心为农民工着想,政策就能既落实到位,又赢得民心。
其实政策从来没矛盾过:鼓励返乡创业和防止规模性返贫,本质都是为了让农民工过得更好。2025年预计1500万返乡创业者,他们不是逃避奋斗,而是把奋斗的战场搬到了农村,带着大城市的经营思维和技术,给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他们让以前靠天吃饭的农田,变成了标准化种植基地;让无人问津的乡村,变成了网红旅游打卡地;让低价出售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卖向全国,这正是政策最想看到的局面。
跑偏的从来不是政策,而是少数地方的执行逻辑。有些地方只盯着“返乡率”“去库存指标”这些表面数据,却忘了政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农民工当成“去库存的工具人”,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会寒了千万农民工的心,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农民是最实在的群体,政策好不好,要看能不能解决真问题。不让返乡、逼农民接盘的操作,既违背民心,也走不长远。真正的好政策,应该给农民工选择权:想留在城市,就给他们稳定的工作、公平的待遇和安家的保障;想回农村创业,就给他们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和发展空间。
2025年的返乡创业热潮已经说明,农村有大舞台,农民有新追求。希望那些执行跑偏的地方能及时醒悟,回归政策初衷,多站在农民工的角度想问题,少搞形式主义、少玩套路。相信只要政策执行到位,不管是留在城市还是返回农村,农民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也会迎来更蓬勃的局面。
你身边有没有农民工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进城安家,你觉得哪些政策才真的管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闻和看法。我是上上签,关注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生肖运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