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有代代传承的著姓望族,槜里沈氏是嘉兴地区近代以来的代表氏族之一——浙西嘉兴府秀水县沈钧儒家族。
嘉禾望族 槜里沈氏
梳理吴昌硕为沈伯云、沈卫和沈翰族兄弟治印
一卷斋/文
一、近代沈氏家族成员关系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有代代传承的著姓望族,槜里沈氏是嘉兴地区近代以来的代表氏族之一——浙西嘉兴府秀水县沈钧儒家族。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祖居在嘉兴城内南帮岸2号。清光绪甲辰(1904年)进士。190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12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中国民盟中央主席等职,为建国初期建立人民的法制体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因爱石,自命居室为“与石居”。
沈钧儒
据沈钧儒1917年自撰《沈氏家谱》,沈氏原世居河南沈丘县,后于南宋乾道年间迁居浙江慈溪县。明末时,因避倭寇祸乱,移迁至嘉兴府秀水县。沈钧儒一脉称“师桥沈氏”,他是嘉兴支脉的第十世。十世以来,先祖或宦游南北,或科考著述,可称诗书传家。沈钧儒的父亲是沈翰,伯父是沈伯云,胞叔是沈卫,胞弟是沈炳儒。沈钧儒有四子:长子沈谦,曾任中南海门诊部内科主任;次子沈诚过继于沈彬儒;三子沈议,即沈叔羊;四子沈谅,号子京。
沈伯云,名云、庆云,字伯云、书卿,号松隐。他出生于浙江桐乡石门(崇福)
沈翰(1849-1900),字厚安,号藻卿、藻五,自署“沈五”。县学附贡生,同知衔花翎江苏候补知县,曾奉差委常驻无锡,又先后在吴淞、宝山、震泽任盐税各职。诰授朝议大夫。擅篆刻,精鉴别,有石癖。生有子五,保儒、钧儒、炳儒、恺儒、彬儒。
沈卫(1862-1945),字友霍,号淇泉,别号鹣巢,亦署红豆馆主。县学廪生,光绪十五年(1889年)已丑第五十二名举人,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会试第五十五名贡士,保和殿复试一等第一名二十年(1894年)甲午补应殿试二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沈卫是沈玮宝的第七子,在沈家大排行第十一,因此又人称“十一先生”。
沈炳儒(1876-1958),字蔚文,浙江嘉兴人,近现代画家。精于国画创作,尤以牡丹题材见长,人称“沈牡丹”。其书法取法晋唐,绘画承袭南田之风,作品设色秀逸、形态生动。
沈叔羊(1909-1986),名议,小名菊,字叔羊,沈钧儒三子,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09年生于杭州,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时期因病左耳失聪,在父亲的建议下开始习画。1928年随父迁回上海,同年进入上海美专系统学习西洋画。父亲沈钧儒将他送到二弩精舍赵叔孺门下,拜为弟子。1935年赴日本留学。1949年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
“喧传有人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这是民主人士,国民党同盟会元老的黄炎培,在1943年于沈钧儒次子沈叔羊所作的一幅画上题写的。这既是第三次反共浪潮之中黄炎培对于共产党的支持,也是针对1935年国民党造谣红军长征经过茅台镇用茅台酒洗脚而发出的愤怒回应。这首打油诗在当时也是广为流传,周恩来总理将此画买下,后悬挂延安杨家岭的会客厅。
二、沈伯云、沈翰、沈卫族兄弟用印及与吴昌硕交游
光绪六年(1880)吴昌硕开始定居苏州。1882年,吴昌硕将家眷接到苏州,宅居于邻近寒山寺的西母巷之四间楼,名之缶庐,直至宣统三年(1911)六十八岁时移居上海。在此期间,他与沈氏一族交游密切。
沈伯云用印,目前所见,有吴昌硕为其治印六方。
其一“沈伯云所得金石书画”朱文印,青田石六面平方章,边款阳文:“甲申十有一月,伯云属刻九字印。仓石吴俊记。”刻于光绪十年(1884),今藏君匋艺术院。
其二“庆云私印”朱文印,青田石六面平方章,边款:“伯云仁兄以汉唐镜拓本持赠,属刻此石。丙戌秋,仓石吴俊记于缶庐。”刻于光绪十二年(1886),今藏君匋艺术院。
其三“石门沈云”朱文印,青田石六面平方章,边款:“点点梅花媚古春,XX灯火照清贫。缶庐风雪寒如此,著个吟诗缶道人。松隐作画,得二十八字。丁亥二月十四日,仓石吴俊。”刻于光绪十三年(1887),今藏君匋艺术院。
其四“沈伯云”朱文印,未见原石,边款:“昌石凿于缶庐。”
其五“松隐盦”朱文印,未见原石,顶款:“松隐盦造像。丁亥仓石。”边款一:“释迦牟尼佛一躯,吴滔画为松隐盦供养。松荫下,佛火青。我所思,阅金经。伯云自撰,曚曚书,菊邻并刊。时集晚翠亭。” 边款二:“石门沈伯云所居曰松隐盦。光绪丙戌秋,吴伯滔为画佛像。安吉吴俊卿昌石刻之。”边款三:“吴君仓石,余金石友也,为伯云道兄制石佛,并治松隐盦印,致语补空一面,以合苔契。爰坿旧句于左。瘦损沈腰支,孤吟兀坐时。夜深人语寂,天半舞蛟螭。风雨十年后,蓬蒿三径间。东田闭户处,岁莫不知还。落叶绕门前,寒灯明屋里。涛声天外来,卧龙忽惊起。光绪十二年九月朔,同德胡䦆并记于梅雪轩。”
其六“道无双”朱文印,未见原石,边款:“道无双之三字见《韩非子》,伯云仁兄属刻于吴下,昌石吴俊。” “种竹笑吾庐,移居十月初。戴天同俯仰,租地养扶苏。尘洗室生白,影寒风过虚。墙头擎明月,高节欲师渠。《种竹》伯云老友又索刻近作。丁亥春,仓硕。”刻于光绪十三年(1887),今藏上海博物馆。
沈翰用印,目前所见,有吴昌硕为其治印七方。
其一“沈翰”朱文印,寿山石扁方章,边款:“四间楼高风泠泠,寒山钟入烟冥冥。城隅一塔从耳孤,秀江上数峰排众青。酌酒自作东道主,卧游胜读南华经。日光晨气荡簷角,梅花树树开围屏。乙酉元宵,并刻四间楼诗以博沈五先生一粲。昌石吴俊。”此印刻于光绪十一年(1885),吴昌硕时年41岁。
吴昌硕为沈翰刻自用印
1885年作
1.9×1.3×4.2cm
印文:沈翰
边款:四间楼高风泠泠,寒山钟入烟冥冥。城隅一塔从耳孤,秀江上数峰排众青。酌酒自作东道主,卧游胜读南华经。日光晨气荡簷角,梅花树树开围屏。乙酉元宵并刻四间楼诗以博沈五先生一粲。昌石吴俊。
出版:
1.《吴昌硕印谱》P67,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2.《吴昌硕篆刻名品》P19,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年。
3.《吴昌硕篆刻精选》P19,江苏美术出版社,2015年。
4.《吴昌硕篆刻作品集》P197,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5.《沈翰、沈卫、沈叔羊等自用印集》原钤本。
其二“沈藻卿”白文印,寿山石六面平方章,边款:“壬午五月朔,为藻卿五兄作,苍石。”此印刻于光绪八年(1882)。
吴昌硕为沈翰刻“沈藻卿”自用印
1882年作
1.4×1.4×2.9cm
印文:沈藻卿
边款:壬午五月朔,为藻卿五兄作,苍石。
出版:
1.《吴昌硕印谱》P124,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2.《沈翰、沈卫、沈叔羊等自用印集》原钤本。
其三“沈郎”白文印,寿山石六面平方章,边款:“藻卿五兄属,苍石。”
吴昌硕为沈翰刻“沈郎”自用印
1.4×1.4×2.7cm
印文:沈郎
边款:藻卿五兄属,苍石。
出版:《沈翰、沈卫、沈叔羊等自用印集》原钤本。
其四“嘉禾”朱文印,寿山石圆头小方章,边款:“癸未五月,仓石。”此印刻于光绪九年(1883),吴昌硕时年39岁。
吴昌硕为沈翰刻“嘉禾”自用印
1.1×1.1×3.7cm
印文:嘉禾
边款:癸未五月,仓石。
其五“沈翰之印”白文,原石未见,边款:“光绪壬午夏,为藻翁仿汉,昌石。”光绪八年(1882)
其六“槜里沈五”朱文印,原石未见,边款:“仓石刻于沪。”
其七“臣藻之印”白文印,原石未见,边款:“藻五弟正刻,庚寅九日,如兄吴俊。”光绪十六年(1890)
沈卫用印,目前所见,有吴昌硕为其治印六方。
其一“槜里沈卫”白文印,煤精石扁方章,边款:“倚醉鼓刀,有浑脱意否?十一先生笑笑,昌石。”
吴昌硕为沈卫刻自用印
材质:煤精石
1.6×1.6×3cm
中贸圣佳2025春拍 LOT2844
印文:就里沈卫
边款:倚醉鼓刀,有浑脱意否?十一先生笑笑,昌石。
出版:
1.《沈卫、沈翰、沈叔羊等自用印集》,约民国后,原钤二册本。
2.《吴昌硕篆刻选集》P11,上海书画出版社,1978 年。
3.《中国篆刻丛刊·吴昌硕》卷二 P91,日本二玄社,1981 年。
4.《吴昌硕印影》P368,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年。
5.《印款刻拓常识》P45,潘德熙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6.《历代印学论文选》(下) P771,韩天衡编,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年
7.《吴昌硕篆刻作品集》P329,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年。
8.《吴昌硕篆刻作品集》P329,戴山青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年。
9.《吴昌硕印论图释》P291、294、296,刘江编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 年。
10.《吴昌硕全集—篆刻卷》P295,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年。
备注:刘汉麟“有容堂”旧藏。
其二“十一先生”朱文印,边款未详。
其三“就李”白文印,边款未详。
其四“十一先生乱涂”朱文印,边款:“春作可怜色,长林风雨馀。乱红嗛谷鸟,小白卖江鱼。独抱梅花癖,而邻桑者居。君能携酒到,应亦爱吾庐。乙酉二月作诗,赠淇泉十一先生。坿刻于此即正,吴俊并记。”此印刻于光绪十一年(1885)。
其五“淇泉偶得”白文印,昌化石,边款:“辛巳夏为淇泉先生,吴俊。”此印刻于光绪七年(1881),吴昌硕时年37岁。
吴昌硕为沈卫刻自用印
1881 年作。
材质:寿山石
1.5×1.5×4.7cm
中贸圣佳2025春拍 LOT2843
印文:淇泉偶得
边款:辛巳夏为淇泉先生,吴俊。
出版:
1.《吴昌硕印存手卷》,1936 年方去疾原钤本,原稿以卷轴裱装,朱印墨拓极精。
2.《沈卫、沈翰、沈叔羊等自用印集》,原钤二册本,约民国后。
3.《吴昌硕印谱》P143,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年。
4.《吴昌硕印影》P329,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戴青山编,1992 年。
5.《篆刻——临时增刊六》P23,北川博邦(日)编,日本东京堂,1987 年。
6.《中国近代印坛三大家——吴昌硕篆刻作品集》P316,广西美术出版社,戴青山编,2000 年。
7.《篆刻年历》P718,黄尝铭编,真微书屋出版社,2001 年。
8.《2004 年西泠印社甲申秋季雅集丛编》(上)——纪念吴昌硕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学术论文集》P316,西泠印社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
9.《吴昌硕纪年书法绘画篆刻录》P846,朱关田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
备注:刘汉麟“有容堂”旧藏。
说明:沈卫(1862-1945),字友霍,号淇泉,晚号兼巢老人,亦署红豆馆主,浙江嘉兴人,系沈钧儒十一叔。清光绪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甘肃主考、陕西学政。善诗文,工书法,晚年寓居上海鬻字,名播江南。
其六“秀水沈卫淇泉氏之章”白文印,未见原石,边款:“甲申九月,仓石刻九字印,以充十一先生文房,翦灯记。”此印刻于光绪十年(1884)。
来源:沐清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