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ESG已经成为现代商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后,“零碳排”也已经融入进各个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其中就包括“零碳园区”的建设。在中国,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31%的碳排放和50%以上的工业产值,可谓是碳排放的“主力军”,由此建设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
如何走出周期性产能过剩的怪圈,是中国光伏产业努力的方向。在该目标下,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也将为配套产业带来更多元的机遇。
在ESG已经成为现代商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后,“零碳排”也已经融入进各个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其中就包括“零碳园区”的建设。在中国,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31%的碳排放和50%以上的工业产值,可谓是碳排放的“主力军”,由此建设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对此,在2024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目标,而在2025年“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支持下,中国零碳园区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成为示范的创维零碳园区
在安徽滁州,创维空调(滁州)工业园已经实现了将太阳能作为该园区内设备运转的核心能量。在创维光伏零碳智慧园区内,无论是车位、生产车间还是园区食堂,都安装了光伏发电装置,并且配备了清洗机器人对光伏电池板表面的污垢进行清洗。食堂周围的“光伏树”,可以和太阳花一样实时调整角度,确保光伏组件始终正对太阳。
该园区中,创维还整合了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充电桩等设备,打造出虚拟电厂模式,可实现能源的高效调配与协同运行。据报道,创维光伏零碳智慧园区年发电量近8,000 MWh,相当于减排约7,232吨二氧化碳。
而且,这些光伏设施由创维自主生产。作为中国知名的电器品牌,新能源业务已经是集团第二大业务板块,成立于2020年的创维光伏,业务主要涵盖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光伏产品、智能制造、储能、运维、物流等。
据悉,依靠家电渠道优势,创维光伏重点进军户用光伏。在户用光伏板块,创维光伏累计建成并网运营的电站超过70万座,中国国内市占率位居第二,仅次于正泰安能。同时据创维集团财报,2024年新能源业务营业额为203.3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3.1%,占总营收比例已超三成。除了电站运营,创维光伏业务已拓展至光伏支架、组件、逆变器和储能业务等研发与生产制造。
周期性底部与装机量高增长成鲜明反差
结合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周期来看,创维光伏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目前,中国光伏产业正在经历新一轮周期性底部,无论是集中式光伏还是分布式光伏,整体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仅从龙头企业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就能体会到中国光伏产业的惨烈。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五大头部企业合计净亏损高达172.64亿元人民币,仅隆基绿能呈现亏损收窄态势,其余四家企业均未显现业绩改善迹象。从整体行业来看,中国光伏行业又再度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困境。
不过从全国装机量来看,又给出了不一样的信号。据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277GW,同比增长27.8%,新增装机量为历年最高。2025年1~7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223.3GW,同比增长80.7%,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从全球来看,2024年全球光伏市场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新增装机容量达到530GW,同比增长35.9%,累计装机容量更是首次突破2TW,高达2,076GW。在全球光伏市场中,中国、欧盟、美国作为主要的光伏市场,其新增装机容量合计占比超过70%,而印度、土耳其、沙特、巴基斯坦等新兴市场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增速超100%。
在市场一片大好,且全球市占率已经超过90%的情况下,中国光伏产业仍然没能摆脱周期性过剩的“怪圈”,在行业内专家看来,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不足导致的同质化竞争。不过,以隆基绿能、爱旭股份为代表的BC技术企业却展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据悉隆基绿能的HIBC组件效率高达25.9%,功率突破700W,成为全球最高效的光伏产品之一。爱旭股份ABC组件上半年出货量达8.57GW,同比增长超400%,第二季度已实现单季度盈利,更是成了首家业绩迎来拐点的光伏主产业链企业。
也正是在这样的表现下,2025年9月5日资本市场上光伏板块强势爆发,市场分析指出,政策端持续发力和光伏减产效果持续落地、产业链价格触底信号显现、龙头企业二季度减亏提振市场信心是主要因素。
海内外绿色园区建设成光伏创新落地切入点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资本市场预期向好并不能够直接缓解市场白热化竞争的程度,也无法直接帮助整个产业摆脱上述周期性产能过剩的怪圈,只有企业的创新产品不断在市场中落地应用才能够走出同质化竞争。
如今中国对于“零碳园区”的建设,正好为光伏产业提供了创新落地的切入点。2025年9月8日,普洛斯上海新西北物流园一期盛大启幕,该园区作为普洛斯在中国市场的发轫之作,如今又成为普洛斯首个启动规模化更新的自建自运营项目,也是一座智慧零碳旗舰园区。在该园区的建筑屋顶,可以看到成排的光伏设施为园区提供清洁能源,据悉,一期项目配备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计划为3.9兆瓦(MW),年发电量约427万千瓦时(kWh)。
实际上,随着ESG成为全球企业经营的重点之一,降低碳排放、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实践ESG的关键举措。在日本,光伏的应用也是随处可见。在飞往东京成田的客机上,若天气晴朗,就可以看到大片黑色列阵,那便是一座座的光伏发电站。
2025年8月,日本TESS控股的子公司TSEE工程开始向位于滋贺县蒲生郡的物流设施“CREDO滋贺龙王”供应基于现场PPA模型的自用型太阳能发电系统产生的可再生能源电力。
据悉,TESS工程在屋顶上安装了自用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容量约为3.0MW,年预计发电量约为351万kWh。通过将光伏电力供应给设施,满足了该设施年电力需求量的约54.4%(自用电量部分)。此外,该设施预计年发电量整体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将达到约1,481吨。而超出自用部分的电力,也将被TESS工程用作碳排放交易。
光伏智造升级为中国智能物流装备添动力
而从中国的物流园区情况来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其调查中在运营的2,127家园区中,配置充电桩、太阳能光伏、加气站等设施的园区占比分别为45.7%、24.5%、11.3%。虽然每个园区的光伏装机量差异较为明显,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园区走向低碳绿色化发展,必然为光伏产业带来更多的机遇,这同样也为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开拓光伏领域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TESS HD CREDO滋贺竜王
光伏面板产能仍在释放
2025年8月,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的正泰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在射阳港经济开发区签约。正泰新能源作为中国工业电器龙头企业、新能源与电力能源设备制造领军企业正泰集团的子公司,其光伏组件产能达到55GW。而早在2023年,正泰新能源就为安徽工厂导入了200多台AGV机器人实现了无人化、智能化的物料搬运,并配合其他智能物流系统和自动化设备将16条产线各环节生产过程完成串联,达到年产8GW的生产目标。在更早的2022年,昆船智能就曾表示有产品和设备应用到光伏(多晶硅)、锂电行业。
当然,鉴于中国光伏产业刚经历上一轮的产能扩张,目前正处于减产效果落地的阶段,中国智能物流产业一方面可以尝试光伏出海的方向,向海外寻找新机遇。另一方面,也可以着眼于光伏产业的创新趋势,向除面板外的支架、组件、逆变器和储能等环节进行拓展。
跟踪支架未来可期
以跟踪支架为例,根据酉立智能招股说明书的数据,2017~2023年全球跟踪支架出货快速增长,到2023年全球跟踪支架出货达92GW,美国、西班牙、拉美、中东、澳洲等国家或地区,跟踪支架渗透率处于较高水平在90%左右,印度、南非、法国等国家跟踪支架渗透率在40%~50%左右,而跟踪支架在中国大陆的渗透率则在10%~20%左右。
2024年,全球跟踪支架市场规模约797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预计到2027年全球光伏支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35亿元,2024~202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6.8%。若2027年全球跟踪支架渗透率提升至64%,2027年全球跟踪支架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1,163亿元,2024~2027年,预计全球跟踪支架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约13.4%。
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机遇,作为中国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天合光能早早布局跟踪支架的业务,不仅成立了子品牌“天合跟踪”,并于2018年收购西班牙Nclave,该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光伏固定和跟踪支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已成功完成300余个项目。
不过,在中国光伏全球市占率达90%的基础下,“内卷”也不可避免地从中国国内传导至全球市场,但我们也希望中国光伏产业可以通过创新与出海等战略走出周期性产能过剩的怪圈,在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无限可能的同时,也为配套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现代物流MaterialF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