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女子网球排名世界第一的阿丽娜·萨巴伦卡与最高世界排名曾达第13位、现排名世界第600名开外的男子名将尼克·克耶高斯,宣布将在今年12月底进行一场名为“Battle of the Sexes”(性别大战)的较量。消息一出,立刻在网球圈和更广泛的体育舆论中引
真正的平等是尊重不同性别的运动规律,给予同等的发展空间和话语权,并不在以“性别大战”为名的表演赛。
文|刘成康
第四次网球“性别大战”来了!
近期,女子网球排名世界第一的阿丽娜·萨巴伦卡与最高世界排名曾达第13位、现排名世界第600名开外的男子名将尼克·克耶高斯,宣布将在今年12月底进行一场名为“Battle of the Sexes”(性别大战)的较量。消息一出,立刻在网球圈和更广泛的体育舆论中引发热议。
许多人期待看到“男女对抗”这一经典话题重回公众视野,也有人质疑这类比赛是否必要、是否真正推动了体育界的性别平等。
实际上这场比赛所呈现的,与其说是对性别竞技差异的严肃检验,不如说是对性别符号的商业再开发。它让我们看到女性运动员影响力的提升,也暴露体育性别议题在商业化时代面临的多重矛盾。
并非真正的“性别大战”
尽管“性别大战”在字面上指向男女竞技实力的直接对抗,但无论从规则、商业定位还是历史背景看,这场比赛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竞技层面对决。
据报道,为了避免悬殊对抗带来的观赏性下降,比赛会在规则层面进行调整,对克耶高斯施加一定的限制,例如只允许他使用一发发球,或是缩小其可攻击区域。这意味着比赛的基础逻辑不是“公平竞技”,而是“缩小差距以呈现可观看性”。这种设计使得性别大战表面上是一场“挑战”,本质却更像是包装精良的商业娱乐产品。
回顾历史,网球界此前数场著名的“性别大战”也并非真正的男女直接对抗,而是以商业性为核心。最经典的例子是1973年的比利·简·金对阵鲍比·里格斯。1973年,时年56岁的大满贯得主里格斯在第一场“性别大战”中6-2、6-1两局轻取30岁的澳大利亚选手玛格丽特·考特之后,在第二次“性别大战”中3-0完败于29岁正值生涯巅峰的比利·简·金。
那场比赛在各方推动下成为社会文化事件,吸引了全球超9000万观众收看,其传播效果远大于竞技本身,成为上世纪70年代女性平权运动的标志性事件。但也有人质疑比赛本身的竞技含金量,以及参与者的真实动机。
比利·简·金和鲍勃·里格斯
图源:网络
几年后,1992年吉米·康纳斯与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的对决则采取了“限制男性”的模式——康纳斯只能使用一发发球,这种设定本质上就是为了制造“戏剧性”,而非真正检验两性运动员在同等条件下的竞技比较。
即将到来的萨巴伦卡和克耶高斯之战,显然延续了这些传统。赛事本身是商业赛性质,萨巴伦卡本身就拥有极高的话题度,而克耶高斯也是网坛的一个争议性人物。再加上背后经纪公司(两人同属于大坂直美创立的经纪公司EVOLVE)的营销规划,使得整场比赛更像是商业叙事中的一环。
它利用“性别对抗”这一永不过时的文化符号吸引观众、媒体与赞助商,而非试图真正讨论两性运动员的实力衡量。这类比赛外表上与性别议题挂钩,实际上却与体育平权并无直接关系,反而更像是对性别话题的商业收割。
女性体育的火热与困境
将视角拉回更广阔的体育生态,在这一场商业化男女对抗赛背后,实际上是当下体育界的一个核心矛盾:女性运动员的关注度与商业价值不断提升,但竞技层面的天然差异与市场结构的不平衡依旧存在。这就形成了一个吸取女性体育红利的“抄近道”空间:用“性别大战”快速将头部女性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变现。
虽然从名义上,性别大战是为女性而战,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变现并不利好于女性体育。因为目前整个女子体育仍然面临市场化程度有限的局面,许多女子联赛本身尚未建立稳定的商业基础和良好的商业生态。
过去十年中,女性运动员的关注度、商业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力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女性体育也得以进一步发展。网球尤其如此。网球是最早实现男女奖金完全对等的主流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女性运动员商业价值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所以仅就网球这一项运动而言,女子网球的价值早就已经无需通过“性别大战”来证明。
网球运动员收入榜前十 女性运动员占四席
图源:Sportic
体育产业对女性体育的认可也在不断扩大。从女子篮球、女子足球到女子冰球,在受关注程度显著提升的同时,各大电视台、流媒体、品牌也越来越愿意投入女子体育。然而,这一切的增长仍然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差距,尤其是在竞技层面和市场层面。
竞技方面,基于生理结构差异,力量、速度、发球时速、爆发力等多个维度女子选手与男子选手存在天然差距。这并非对女性运动员的不尊重,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因此每一场性别大战都不得不通过规则调整使比赛“更公平”。
在这种客观差距的基础上,虽然近年来许多不同项目的女子赛事数量猛增,但从整体市场营收、联赛盈利能力、赞助规模看,女子体育仍与男子体育有着不小的差距。
以足篮两大运动为例。近年来欧洲女子足球市场火热,观赛人数不断创下新高,但据2025年初德勤足球财富榜公布的数据,2023-24赛季15家收入最高的女足俱乐部的总收入才首次超过了1亿欧元。创收最高的巴塞罗那女足为1790万欧元。而同一年度,男足俱乐部中创收最高的皇家马德里则是突破了10亿欧元。
WNBA金州女武神队本赛季22个主场比赛门票全部售罄
图源:金州女武神
篮球方面,WNBA近年来在收视率、上座人数等方面持续走高,价值也不断攀升:WNBA13支球队现在总价值达到35亿美元——比2024年增长了180%。但WNBA与NBA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单一支洛杉矶湖人队,就在2025年创造了100亿美元的体育史最高成交价纪录。
因此,“女性运动员商业价值不断提升”与“女子体育市场化程度有限”之间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种矛盾也为“性别大战”类商业活动创造了舞台——它让各路体育投资者看到一个低成本、高关注度的营销方式,而无需面对真正建设女子体育生态的长期成本。
体育是否需要“性别大战”?
在上述的背景下,“体育界是否真的需要性别大战”这个问题就更具讨论价值。一方面,这类比赛在商业层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性别议题天然具有讨论度,两位明星选手同台对抗,会形成跨越体育圈层的传播效应。对品牌而言,这是最典型的“高关注、低成本、强叙事”的商业资产。赛事主办方也能借此打破传统体育营销的套路,通过争议和话题吸引更大范围受众。
此外,“性别大战”容易被包装为象征性的平权行为。萨巴伦卡公开表示希望代表女子体育,媒体也愿意把这类比赛解读为“女性运动员展示实力的舞台”。在舆论层面,它确实具有一定正向效果,尤其是在关注女性体育发展、推动女性运动员曝光方面。
图源:雅虎体育
但在一些方面,这类比赛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由于规则人为调整,比赛结果往往无法真实反映男女运动员实力差距。一旦某一方表现不如预期,就会被部分舆论过度解读。如果女性获胜,有人会批评“规则上对男性选手不利”;如果女性失利,又有人会借此攻击女子体育整体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让女子网球乃至女性体育多年的平权努力遭遇舆论反噬。因此,“性别大战”即便包装得再精妙,也难以超越其“表演赛”本质,甚至可能强化观众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而不是打破它。
其次,从产业角度看,过度依赖这类噱头,可能掩盖女子体育面临的真正挑战——联赛影响力不足、商业吸引力和市场长期投入有限等。如果品牌与媒体把注意力都放在“性别大战”这样的爆款事件,而不是落实到推动女子联赛的发展等层面,那女性体育在整体产业链中的地位仍难以根本改变。
因此,性别大战可以存在,但它不应成为提升女性体育价值的主要方式。体育界真正需要的,是对女子项目的持续性投资,对职业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女性运动员职业生命周期的尊重。只有这些基础稳固之后,偶尔的性别大战才可能具备健康、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不是成为一次性的商业包装。
图源:Eurosport IT
“性别大战”,它既不是性别平权的象征,也不是体育商业的简单噱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女性运动员影响力的提升、体育商业的灵活变形、产业对于性别议题的消费方式,以及体育生态在性别话题上的复杂矛盾。
从商业角度,它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从竞技角度,它的参考价值十分有限;从社会层面,它既可能提升关注,也可能引发误解;从产业方向看,它不能替代女子体育体系的真正建设。
如同在时代更迭中的所有体育符号一样,“性别大战”只是体育商业版图上的一个锚点,而不是终点。真正的平等是尊重不同性别的运动规律,给予同等的发展空间和话语权,并不在以“性别大战”为名的表演赛。在平等的道路上,仍有许多比一场跨性别对抗更重要、更需要投入与改变的地方。
注:本文所用封面图来自TLive
来源:体育大生意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