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走出慕尼黑中央火车站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空气里没有一丝德国人传说中的严谨和刻板。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了麦芽发酵、烤肉油脂和巨大欢乐的,浓郁到几乎可以触摸的香气。 整个城市像一个巨大的,正在醒来的派对动物。 街上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奇
当我走出慕尼黑中央火车站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空气里没有一丝德国人传说中的严谨和刻板。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了麦芽发酵、烤肉油脂和巨大欢乐的,浓郁到几乎可以触摸的香气。 整个城市像一个巨大的,正在醒来的派对动物。 街上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奇怪的传统服装。男人穿着皮质的背带短裤,女人穿着收腰的蓬蓬裙。 他们脸上挂着一种即将奔赴战场的决绝表情。 而他们的战场,就是啤酒节。 我跟着人潮,走向那片传说中的草地——特蕾西娅草坪(Theresienwiese)。 还没看到帐篷,先听到了声音。 那是一种由几万人齐声歌唱、酒杯碰撞、铜管乐队演奏混合而成的声浪,像海啸一样扑面而来。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 在德国,啤酒不是饮料。 它是一种信仰,一种仪式,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集体无意识。 而慕尼黑啤酒节,就是这种信仰一年一度的,最盛大的弥撒。
一、一顶帐篷,就是一个沸腾的国家
你以为啤酒节的帐篷,就是我们平时吃烧烤的那种临时棚子? 错了。 大错特错。 这里的每一顶“帐篷”,都是一座可以容纳一万人的,临时搭建的巨型宫殿。 它们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乐队,自己的啤酒品牌,甚至自己的“国民性格”。 我走进的第一顶帐篷是霍夫bräu(Hofbräu-Festzelt),传说中游客最多的地方。 刚一进去,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慑的说不出话。 那根本不是一个帐篷,那是一个独立的,正在剧烈摇晃的小世界。 上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挤在长条的木桌旁。他们手里高举着一升装的巨大啤酒杯,脸上泛着酒精和兴奋的红光。 天花板上挂满了用啤酒花和麦穗编织的装饰,像丰收女神的桂冠。 帐篷中央的舞台上,一支巴伐利亚铜管乐队正在用生命吹奏着欢快的乐曲。 没有人坐着。 所有人都站在长凳上,一手举着酒杯,另一只手搭着旁边陌生人的肩膀,跟着音乐的节奏左右摇摆,大声的唱着我一个字也听不懂的德语歌。 那场面,混乱,嘈杂,却又有一种奇异的和谐。 仿佛在这里,国籍、语言、身份,全都不重要了。 唯一重要的,就是你手里的那杯啤酒,和你身边一起摇摆的“兄弟”。
我试图找一个座位,但很快就放弃了。 一个在里面工作的侍者告诉我,这里的桌子,尤其是周末和晚上,提前一年就被预订光了。 “没有预定?”他用一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我,“那你只能靠运气了。” 这里的运气,指的是在无尽的人海里,找到一张桌子恰好有人离开的那个瞬间,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冲过去,像抢滩登陆一样占领那个空位。 我看到无数像我一样的“散客”,端着沉重的啤酒杯,在过道里绝望的游荡,像一群找不到组织的孤魂野鬼。 后来我才知道,啤酒节一共有17个这样的大帐篷和21个小帐篷。 有的帐篷以传统著称,比如奥古斯汀(Augustiner-Festhalle),里面的啤酒还是从传统的木桶里直接打出来的,气氛相对“温和”。 有的帐篷是射击爱好者的聚集地,比如射手帐篷(Schützen-Festzelt)。 还有的帐篷,像我们刚刚说的霍夫bräu,就是纯粹的国际狂欢场,是年轻人的天下。 每一顶帐篷,都有自己忠实的拥趸。 一个本地的慕尼黑人告诉我,他们家三代人,每年都只去保拉纳(Paulaner)的帐篷。 “为什么?”我问。 他喝了一大口啤酒,认真的说:“因为那里的感觉,才是家。” 那一刻我懂了,这些帐篷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喝酒的地方。 它是一个临时的社区,一个浓缩的巴伐利亚,一个可以让他们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忘记一切烦恼的,流动的祖国。
二、那一升啤酒,是德国人的“硬通货”
在啤酒节,你永远看不到小杯子。 这里的啤酒计量单位,只有一个:Maß。 一个Maß,就是一升。 装啤酒的杯子,是一种厚重的,带把手的巨大玻璃杯,光是空杯子就重达1.3公斤。 装满一升啤酒后,总重量超过两公斤。 这已经不是在喝酒了,这简直是在举重。 我看到那些身材娇小的女孩子,也面不改色的单手举起一个Maß,咕咚咕咚的往下灌。 这里的啤酒,也不是你平时在超市里买到的普通啤酒。 它是慕尼黑六大啤酒厂(Augustiner, Hacker-Pschorr, Hofbräu, Löwenbräu, Paulaner, Spaten)为了啤酒节特别酿造的。 这种啤酒被称为“Oktoberfestbier”,颜色更深,麦芽味更浓,酒精含量也更高,通常在6%左右。 它的口感醇厚,顺滑,带着一丝甜味,非常危险。 因为你喝第一口的时候,会觉得它像饮料一样好喝,不知不觉就喝完了一整杯。 然后,等你站起来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旋转。
更有趣的是啤酒的价格。 每年啤酒节开幕前,各大帐篷公布的Maß价格,都会成为全德国热议的新闻。 2023年,一杯Maß的价格在12.6欧元到14.9欧元之间,折合人民币超过100块。 这个价格每年都在上涨,也每年都被德国人痛骂。 但骂归骂,喝还是要喝的。 我问一个正在抱怨价格太贵的德国大叔:“既然这么贵,为什么还要来喝?” 他瞪大了眼睛,仿佛我问了一个极其愚蠢的问题。 “这是传统!”他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尊严的问题!” 在啤酒节的帐篷里,最令人敬畏的,不是那些喝到面红耳赤的酒鬼,而是那些端着啤酒的服务员。 她们大多是中年女性,穿着传统的巴伐利亚服装,我们叫她们“啤酒女仆”(Kellnerin)。 但她们的战斗力,比任何一个壮汉都要强。 我亲眼看到一个看起来至少五十岁的女服务员,一只手,毫不费力的举起了12个装满啤酒的Maß。 12个! 那可是将近30公斤的重量! 她就像一艘在人海中穿梭的重型驱逐舰,稳稳的把啤酒送到每一张桌子。 她的脸上没有一丝多余的表情,只有一种长年累月训练出来的,肌肉的记忆和专业的冷静。 我试图和她聊几句,她只是匆匆的对我点点头,然后转身又扎进了下一轮的战斗里。 后来我才知道,能在啤酒节当服务员,是一份收入极高,也极度辛苦的工作。 她们在两个星期里赚的钱,可能比很多人一年的工资都多。 但她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端着几百公斤的啤酒来回奔跑。 她们是这个狂欢节里,最沉默,也最坚韧的基石。 看着她们的身影,我对手里这杯一百多块的啤酒,突然多了一份敬意。 它不仅仅是一杯酒精饮料。 它是一个产业,是无数人的生计,是这个国家的一种骄傲,也是一种沉重的,甜蜜的负担。
三、全民Cosplay:一场关乎身份认同的盛大仪式
来啤酒节之前,我以为穿传统服装的,大概只有工作人员或者少数爱好者。 来了之后我才发现,我才是那个异类。 放眼望去,整个特蕾西娅草坪,就是一个巨大的巴伐利亚传统服饰秀场。 超过90%的人,都穿着他们的“战袍”。 男士穿的是“Lederhosen”,一种皮质的及膝短裤,配上背带、格子衬衫和羊毛袜。 这种裤子据说非常耐穿,可以传好几代人。一个父亲会把自己年轻时穿的Lederhosen传给儿子,这是一种家族的传承。 女士穿的则是“Dirndl”,一种由衬衫、连衣裙和围裙三部分组成的传统裙装。 这种裙子设计的非常巧妙,紧身的上衣凸显身材,宽大的裙摆则显得活泼可爱。 Dirndl的学问,全在腰间围裙的蝴蝶结上。 蝴蝶结系在左边,表示“我是单身,可以来追我”。 系在右边,表示“名花有主,请勿打扰”。 系在正中间,按照传统说法是“我是处女”。 系在背后,则表示“我是寡妇,或者……我是这里的服务员”。 这简直就是一种行走的情感状态告示牌,高效,直白,非常德国。
我看着身边这些穿着传统服装的人,从蹒跚学步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无一例外。 他们脸上的表情,不是被迫营业的尴尬,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我走进一家专门卖这些服装的商店,被里面的价格吓了一跳。 一套质量尚可的Dirndl,至少要150欧元以上。 一条像样的Lederhosen,更是要三四百欧元起步。 这对于向来以节俭著称的德国人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但他们愿意。 一个正在给女儿挑选Dirndl的母亲告诉我:“这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我们希望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在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啤酒节的狂欢,不仅仅是酒精的狂欢。 它更是一场文化的狂欢,一场身份认同的集体宣告。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当所有城市的年轻人穿着越来越相似的快时尚品牌时,德国人却用这种方式,固执的守护着自己的传统。 他们穿上这身衣服,就仿佛接通了祖先的信号。 他们不再是慕尼黑的工程师,柏林的白领,或者汉堡的程序员。 他们只有一个身份:巴伐利亚人。 这种感觉,又骄傲,又强大。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平日里看起来那么严肃、内敛的德国人,一到啤酒节,就仿佛解开了封印,变得如此热情奔放。 因为这身衣服,给了他们一个做回自己的许可。
四、胃里的巴伐利亚:啤酒之外的生存法则
如果你以为来啤酒节只是喝酒,那你最多只能撑一个小时。 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你必须懂得这里的“美食法则”。 而这个法则的核心,就是用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去对抗酒精的侵蚀。 整个啤酒节的会场,就是一个巨大的,露天的巴伐利亚厨房。 空气中永远飘着烤鸡的焦香、烤猪肘的肉香和巨大椒盐面包的麦香。 每走几步,就有一个小吃摊,引诱着你的胃。 这里的头号明星,是烤鸡(Hendl)。 不是我们平时吃的那种小鸡,而是整整半只,烤的外皮金黄酥脆,里面的肉却鲜嫩多汁。 你不需要刀叉,直接用手撕着吃,配上一大口冰凉的啤酒,那种满足感,简直无法形容。 据统计,每年啤酒节期间,人们要吃掉将近50万只烤鸡。 如果你觉得烤鸡还不够硬核,那一定要试试烤猪肘(Schweinshaxe)。 巨大的猪肘被烤的皮脆肉烂,用刀子切下去的时候,还能听到“咔嚓”一声。 配上酸菜(Sauerkraut)和土豆丸子(Knödel),可以瞬间化解猪肘的油腻。 这道菜,是巴伐利亚的灵魂,也是对抗酒精的最强武器。
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香肠(Wurst)。 白香肠、图林根烤肠、纽伦堡小香肠……种类多到让你眼花缭乱。 随便买一根夹在面包里,就是一份简单又美味的能量补充。 但要说啤酒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还得是椒盐卷饼(Brezn)。 这里的Brezn,比你的脸还要大。 上面撒着粗大的盐粒,口感扎实,非常有嚼劲。 它是完美的下酒菜,也是最便宜的“占座神器”。 很多人点一杯啤酒,一个Brezn,就可以在帐篷里坐上一下午。 除了这些“主食”,还有各种各样的甜点。 裹着糖霜的烤杏仁,巨大的姜饼心(Lebkuchenherz),上面用糖浆写着“我爱你”或者“来自啤酒节的问候”。 买一个挂在脖子上,既是装饰,也是零食。 在啤酒节吃东西,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体验。 没有精致的摆盘,没有繁琐的礼仪。 大家用手抓,大口的吃,大声的笑。 食物在这里回归了它最本质的功能:提供能量,带来快乐。 也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热量炸弹一样的食物,才构筑了啤酒节狂欢的坚实地基。 它们像一个个温柔的卫士,守护着每一个在酒精的海洋里冲浪的人,确保他们不会被淹没。
五、狂欢的B面:秩序与混乱的德式平衡
当你在帐篷里,看到上万人站在凳子上唱歌跳舞,酒杯摔碎的声音此起彼伏,你可能会觉得这里是世界上最混乱的地方。 但只要你走出帐篷,就会立刻看到另一番景象。 混乱的B面,是极致的秩序。 这就是德国人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他们有能力创造一场可控的混乱。 整个啤酒节会场,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德国机器。 你看不到满地的垃圾。 因为有专门的清洁团队,24小时不间断的在巡逻,以惊人的效率清理着人们制造的混乱。 你几乎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因为这里有数千名警察和安保人员,遍布在每一个角落。他们表情严肃,但总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 最让我震惊的,是这里的医疗系统。 会场内设有一个巨大的红十字急救中心,规模堪比一家小型医院。 里面有医生,有护士,有病床,甚至有临时的手术室。 他们每年要处理数千起突发状况,从被玻璃划伤,到酒精中毒。 德国人甚至为那些喝到不省人事的人,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Bierleichen”,翻译过来就是“啤酒尸体”。 每天晚上,你都能看到工作人员用担架,把这些“啤酒尸体”抬到急救中心,让他们在安全的地方醒酒。 还有一个地方,叫“失物招领处”。 每年啤酒节结束后,这里都会堆满各种千奇百怪的失物。 根据官方统计,每年人们会在这里丢掉几千本护照和身份证,上千部手机和钱包,几百个相机和钥匙。 甚至还有人丢过假牙、结婚戒指、导盲犬,甚至一个电动的轮椅。 工作人员会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的整理好,等待主人前来认领。 这种在极致狂欢的背景下,依旧保持着的极致的严谨和秩序,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他们允许自己放纵,但放纵是有边界的。 他们享受混乱,但混乱是被管理的。 这就像一个精密的保险丝,确保整个系统在超负荷运转的时候,不会因为彻底失控而崩溃。 这可能就是德国人性格里最核心的部分:在规则的框架内,尽情的释放。 他们不是不懂得享乐,他们只是把享乐,也当成了一个需要精密计划和严格执行的,项目。
六、啤酒节经济学:一门价值12亿欧元的生意
这场看似纯粹的民间狂欢,背后其实是一盘巨大的生意。 根据慕尼黑市政府的官方数据,为期16到18天的啤酒节,每年能吸引超过6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2023年的游客数量更是达到了720万,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些游客在啤酒节期间,总共能喝掉超过650万升的啤酒,吃掉近50万只烤鸡。 而这一切,能为慕尼黑市带来超过12亿欧元的经济收入。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它相当于一些小国家全年的GDP。 这笔钱,不仅仅流向了啤酒厂和帐篷主。 它渗透到了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里。 酒店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啤酒节期间,慕尼黑的酒店价格会翻上三到五倍,而且一房难求。很多人甚至要住在几十公里外的奥格斯堡或者纽伦堡,每天坐火车通勤来参加啤酒节。 餐饮业、出租车行业、公共交通系统,也都会因此而赚的盆满钵满。 啤酒节还创造了大量的临时就业岗位。 每年大约有1.3万个工作岗位,从搭建帐篷的工人,到游乐设施的操作员,再到我们前面提到的啤酒女仆。 很多人就靠着这半个多月的工作,赚取大半年的生活费。 就连那些卖传统服装的商店,大部分的年收入,也来自于啤酒节前的那几个星期。 可以说,整个慕尼黑,都在围绕着啤酒节这台巨大的印钞机运转。 但有趣的是,你和当地人聊天,他们很少会提到钱。 他们更愿意和你聊今年的啤酒好不好喝,哪个帐篷的乐队最棒,或者他们的Dirndl是新买的。 他们似乎有一种默契,把商业的部分隐藏在幕后。 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永远是那个最纯粹,最热情,最传统的巴伐利亚。 他们成功的把自己的文化,变成了一个全球最顶级的商业IP。 而且,他们做的如此成功,如此的自然,让你心甘情愿的为这种文化体验买单。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商业智慧,也是一种深植于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七、历史的回响:从一场皇家婚礼开始的狂欢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场全世界最大的民间节日,最初的起源,竟然是一场王室的婚礼。 故事要回到1810年10月12日。 那一天,巴伐利亚的王储路德维希(也就是后来的国王路德维希一世),迎娶了萨克森-希尔德堡豪森的特蕾莎公主。 为了庆祝这场婚礼,王室在慕尼黑城门前的一片大草地上,举行为期五天的公共庆祝活动。 活动的高潮,是一场盛大的赛马比赛。 因为这场庆祝活动办的非常成功,深受民众喜爱,王室决定,在第二年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再次举办。 这片草地,也因为特蕾莎公主的名字,被命名为“特蕾西娅草坪”(Theresienwiese),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啤酒节的传统逐渐形成。 一开始,节日的重点还是赛马和农业展览。 啤酒只是助兴的配角。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啤酒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小型的啤酒摊,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巨型啤酒帐篷。 赛马活动在1960年被取消,农业展览也改成了每四年举办一次。 啤酒,最终成为了这场盛会绝对的,唯一的主角。 在它超过200年的历史里,啤酒节也曾因为战争、瘟疫等原因,被迫中断过20多次。 但每一次中断之后,它都会以更盛大的姿态回归。 它就像巴伐利亚人民坚韧生命力的象征。 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苦难,只要和平降临,他们就会重新搭起帐篷,举起酒杯,用歌声和啤酒,来庆祝生命。 当我站在特蕾西娅草坪上,看着远处巨大的摩天轮和过山车,再想到这一切都源于两百多年前的一场婚礼,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历史并没有消失。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里。 那些穿着Lederhosen的男人,那些端着Maß的女人,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带着历史的回响。 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一个古老的故事,继续讲给全世界听。
八、当音乐响起,全世界都成了兄弟
在啤酒节的帐篷里,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这种魔力,来自于音乐。 每个大帐篷的中央,都有一个高高的舞台,上面坐着一支传统的巴伐利亚铜管乐队。 他们从中午12点开始,一直演奏到晚上10点半。 他们的歌单,堪称一部人类音乐的融合史。 他们会演奏最传统的巴伐利亚民歌,那种你一个字也听不懂,但旋律一起,就想跟着摇摆的音乐。 他们也会演奏德国的流行金曲,引发全场德国人的大合唱。 最神奇的是,他们还会演奏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详的英文歌。 比如尼尔·戴蒙德的《Sweet Caroline》,或者约翰·丹佛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当这些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整个帐篷都会瞬间沸腾。 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的游客,和德国本地人一起,用最大的声音嘶吼着歌词。 那一刻,所有的文化隔阂都消失了。 音乐和啤酒,成了全世界的通用语言。 在啤酒节,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仪式。 乐队每隔十五到二十分钟,就会奏响一首固定的祝酒歌:《Ein Prosit der Gemütlichkeit》。 这是一首非常简单的歌,歌词大意是:“一杯酒,敬我们的舒适和友情”。 当这首歌的前奏响起,所有人都会立刻停下交谈,条件反射一样的举起手中的Maß。 大家跟着音乐一起高唱,然后把巨大的酒杯用力的撞在一起,大喊一声“Prost!”(干杯!),然后喝下一大口啤酒。 这个仪式,每小时要重复三到四次。 一天下来,你要和身边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干上几十次杯。 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共同举杯中,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被迅速拉近。 你旁边坐着的,可能是一个来自新西兰的农民,对面是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律师。 但在《Ein Prosit》的音乐里,你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酒友。 你们分享着同一首歌,同一种快乐。 这种感觉,就是德国人所说的“Gemütlichkeit”。 这个词很难被准确的翻译成中文。 它大致的意思是,一种温暖、舒适、友好、无忧无虑的氛围。 而这种氛围,正是啤酒节的灵魂。 它让你暂时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生活中的烦恼。 它让你相信,只要音乐还在响,啤酒还没喝完,这个世界就还是美好的。
九、慕尼黑的清醒时刻:啤酒节之外的城市
当狂欢的夜幕降临,我选择暂时逃离特蕾西娅草坪的喧嚣。 我想看看,在褪去啤酒节的浓妆之后,慕尼黑素颜的样子。 这座巴伐利亚的首府,比我想象的要安静,也要优雅的多。 我漫步在玛丽恩广场(Marienplatz),看着新市政厅哥特式的尖顶在夜色中划出剪影。 整点时分,钟楼上的人偶开始旋转跳舞,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吸引了零星的游客驻足。 没有了啤酒节的人潮,这里的空气都变得清新起来。 我穿过英国花园(Englischer Garten),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 有人在草地上野餐,有人在河道里冲浪——是的,你没看错,在慕尼黑市中心的公园里,有一条可以冲浪的人工河。 还有人,只是静静的坐在中国塔下的啤酒花园里,喝着一杯啤酒,看着夕阳。 这里的啤酒花园,和啤酒节的帐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气质。 它安静,闲适,松弛。 人们低声交谈,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 我还去了德意志博物馆,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博物馆之一。 里面陈列着从飞机、轮船到计算机、机器人的各种展品,展示着这个国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创新精神。 在这些地方,我看到了德国的另一面。 严谨,理性,富有创造力。 这一面,和啤酒节上那个狂放不羁的德国,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比。 慕尼黑就像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城市。 在一年中的340多天里,它是一个高效运转,彬彬有礼的欧洲大都市。 但在啤酒节的那两个多星期里,它就会撕下平日的面具,释放出内心最狂野,最原始的激情。 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才让啤酒节的魅力显得如此的独一无二。 它不是凭空出现的空中楼阁。 它的狂欢,是建立在日常的秩序和克制之上的。 只有深刻的理解了德国人的严谨,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在啤酒节上的放纵,是多么的珍贵和彻底。
结语:慕尼黑的啤酒泡沫里,藏着德国的灵魂
离开慕尼黑的那天,我的喉咙是沙哑的,身体是疲惫的,但精神却是前所未有的亢奋。 飞机起飞时,我从舷窗俯瞰这座城市。 特蕾西娅草坪上的那些巨大帐篷,像一个个白色的玩具积木。 很难想象,就在几个小时前,我还置身于那片翻腾着欢乐和酒精的海洋里。 去之前,我对德国人的印象,和大多数人一样,停留在那些刻板的标签上:守时、严谨、不苟言笑。 而去了一趟啤酒节,我才发现,这些标签是多么的片面。 德国人的灵魂,就像一杯上好的巴伐利亚啤酒。 表面上看,它被一层绵密、稳定、洁白的泡沫覆盖着。 这层泡沫,就是他们的规则、秩序和严谨。 它让啤酒的香气不会过快的散失,也让酒体保持着最佳的口感。 但在这层泡沫之下,涌动着的,是金黄色的,充满着激情和活力的液体。 那是他们的传统,他们的历史,他们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 他们需要那层泡沫来保护自己,但也渴望着冲破泡沫,尽情的释放。 而慕尼黑啤酒节,就是他们每年一次,合法的,集体的,冲破泡沫的时刻。 在那两个星期里,他们不再是工程师、医生或者律师。 他们只是热爱啤酒的巴伐利亚人。 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庆祝丰收,联结彼此,确认自己的身份。 所以,不要再轻易的说德国人无趣了。 你只是,没有见过他们喝醉的样子。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这个国家,了解这里的人民,那就去一次慕尼"黑啤酒节吧。 因为在那巨大的啤酒泡沫里,藏着一个最真实,最可爱,也最完整的,德国。
慕尼黑啤酒节出行Tips:
预定!预定!预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住宿一定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预定,否则价格会高到离谱,而且根本订不到。啤酒节帐篷里的座位,尤其是周末和晚上,也需要提前很久在各大啤酒品牌的官网上预定。如果你是散客,尽量选择工作日的中午去,找到座位的几率会大很多。
现金为王:虽然德国是一个信用卡普及率很高的国家,但在啤酒节的帐篷里,现金是绝对的王道。用现金支付,可以更快的拿到你的啤酒和食物,也方便给服务员小费(通常是凑个整,比如一杯14.5欧的啤酒,可以直接给15欧)。
穿对衣服:强烈建议入乡随俗,买一套传统的巴伐利亚服装(Dirndl或Lederhosen)。这不仅能让你更好的融入气氛,也是一种尊重当地文化的表现。如果预算有限,也可以只买一些配饰,比如一顶巴伐利亚帽子或者格子衬衫。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穿一双舒服的鞋子,因为你可能要站一整天。
交通指南:啤酒节会场(Theresienwiese)有专门的地铁站。乘坐地铁U4或U5线到Theresienwiese站下车就是。啤酒节期间,公共交通会加密班次,非常方便。千万不要尝试开车去,会场周围会大规模封路,而且根本没有停车位。
量力而行:啤酒节的啤酒酒精度比普通啤酒高,而且一升的容量非常大。不要逞强,慢慢喝,多吃东西垫肚子。会场里人多拥挤,时刻保持清醒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如果感觉不舒服,不要犹豫,立刻向工作人员或者红十字急救站求助。
轻装上阵:啤酒节有严格的安检,大包(容量超过3升)是禁止带入会场的。尽量只带一个小包,装上手机、钱包、钥匙等必需品即可。会场外有行李寄存处,但需要排长队。
学会那句咒语:“Ein Prosit der Gemütlichkeit!”,这是啤酒节的祝酒歌。当乐队奏响这首歌时,和大家一起举杯高唱,你会瞬间收获无数新朋友。这是融入啤酒节最快的方式。
不只是啤酒:啤酒节不只有啤酒帐篷,外面还有巨大的游乐场,有过山车、摩天轮、鬼屋等各种设施,非常适合家庭游客。还有各种纪念品商店和小吃摊,值得花时间逛一逛。
来源:星河漫步一点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