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前线乌军在波克罗夫斯克陷入巷战、民众寒冬里挣扎于能源短缺,一边是总统亲信圈大肆敛财后跑路,乌克兰的乱局已到何种地步,这些乱象又会给中国合作埋下哪些隐患?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11月12日,乌克兰基辅的庭审现场曝出惊人细节:被控主导能源腐败窝案的主谋明迪奇,竟在庭审录音中暗示自己能影响总统泽连斯基。
而此时,这位泽连斯基在影视行业时的"95街区工作室"合伙人,早已卷走近1亿美元赃款逃到以色列。
一边是前线乌军在波克罗夫斯克陷入巷战、民众寒冬里挣扎于能源短缺,一边是总统亲信圈大肆敛财后跑路,乌克兰的乱局已到何种地步,这些乱象又会给中国合作埋下哪些隐患?
明迪奇的跑路并非毫无征兆,11月初,乌克兰国家反腐败局(NABU)与反腐败专门检察官办公室(SAPO)启动70余次搜查行动,直指国家核能发电公司(Energoatom)的腐败网络。
调查显示,该公司高层长期向合作方收取10%至15%的回扣,涉案资金经非洲、中东等地洗白,部分甚至流向莫斯科,令人震惊的是,搜查行动前数小时,明迪奇已收到风声潜逃,留下的涉案人员名单里,赫然出现现任司法部长、前能源部长加卢先科的顾问米罗纽克等高官。
11月11日,该案庭审通过公共广播公司网站直播,1000小时的录音证据揭开了腐败细节,团伙成员用暗语敲定数千万美元的贿赂交易,当11月12日庭审宣读明迪奇提及泽连斯基的对话记录时,舆论一片哗然。
这是泽连斯基的名字首次间接卷入腐败案件,尽管通话细节未公开,泽连斯基也未直接回应,但他当天便发表视频讲话称能源腐败"绝对不可接受"。
次日,被怀疑涉案的能源部长格林丘克和前能源部长加卢先科递交辞呈,11月14日,泽连斯基宣布制裁已潜逃的明迪奇,冻结其商业利益与银行账户。
这起窝案曝光时,乌克兰正面临更严峻的外部压力,11月初,俄方发布视频显示,俄军小分队已进入乌东枢纽城镇波克罗夫斯克市中心,与乌军展开巷战,随着俄军加强对后勤线的打击,城内乌军濒临合围。
更雪上加霜的是,俄罗斯在冬季来临前加大了对能源设施的攻击,尽管乌克兰通过分布式发电等方式提升了供电韧性,但低收入群体和前线城市居民的过冬难题仍未解决。
此时曝出能源领域腐败,对在寒风中与能源短缺抗争的民众而言,无疑是"切肤之痛",基辅经济学院院长季莫菲·米洛瓦诺夫指出,泽连斯基必须采取强硬行动以维持民众支持,否则将被视为与腐败分子沆瀣一气。
这样的系统性腐败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早在2019年,半岛电视台就曾援引业内人士爆料,Energoatom负责人佩特罗·科廷涉嫌参与不透明交易、隐瞒财务信息,并解雇举报腐败的技术人员,核安全专家奥尔加·科沙尔纳直言,这些人是"掠夺者",通过回扣牟取暴利。
2022年8月至12月,乌国防部后勤部门在食品采购中贪污1700万美元。2023年8月,又被曝出以两倍市价从土耳其采购3000万美元服装,直接导致时任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下台,同期,敖德萨征兵部门收受贿赂帮人逃避兵役,部分官员甚至在西班牙拥有500万美元房产。
透明国际2024年"全球清廉指数"显示,乌克兰仅获35分,在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05名,与白俄罗斯、土耳其并列欧洲腐败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尽管得分高于俄罗斯的22分(第154名),但乌克兰体量远小于俄罗斯,唯有高效利用资源才能在战局中立足,而腐败正在不断侵蚀民众信心与资源效率,更值得警惕的是,泽连斯基政府曾试图削弱反腐力量。
今年7月21日,乌克兰安全局突袭NABU职员住所并带走多人,指控其"与俄勾结"却拿不出充分证据。
7月22日,政府又在最高拉达推动"12414法律草案",将限制反腐机构权力的条款夹带进失踪人员相关法案中,规定总检察长可移交案件、中止对高官的调查,实质取消反腐机构的独立地位。
这一举动引发乌克兰多城抗议,7月22日傍晚,基辅弗兰克剧院前上百人集会,高喊"撤回立法",利沃夫、敖德萨等城市也出现抗议活动,这是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国内抗议,虽未出现"总统下台"的激烈诉求,却暴露了民众积压的不满。
欧盟同样施压,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表达"强烈担忧",欧盟驻乌大使马瑟诺娃明确指出,反腐机构的有效性是乌克兰入欧的重要条件,在内外压力下,泽连斯基7月31日签署法令恢复反腐机构独立地位,但仍收回部分检察官权力。
分析认为,泽连斯基维护亲信的动机与战时行政困境密切相关,他2023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核心团队仅"五六位经理人",失去任何一人都会影响政策执行,前副总理切尔尼绍夫等亲信涉腐被查后,泽连斯基试图削弱反腐机构的行为,更被《基辅独立报》批评为"背叛民主,保护同伙"。
此次能源窝案中,明迪奇的"总统前合伙人"身份,再次印证了《乌克兰真理报》的指责。泽连斯基执政后形成亲信圈子,只要有同学、战友或亲友关系就能获得影响力。
对寻求合作的中国而言,这些乱象背后藏着多重风险,首先是政策稳定性风险,泽连斯基政府为维护亲信圈子,曾不惜动摇反腐机制,未来在合作政策上可能因政治博弈出现反复。
乌克兰总理斯维里坚科虽于11月12日宣布启动所有国企全面审计,包括能源领域,但从过往腐败惯性来看,审计能否落到实处存疑。
其次是资金安全风险,Energoatom作为国企却存在系统性腐败,而中国与乌克兰在能源、基建等领域的合作多涉及国企,资金监管难度极大,类似"回扣洗钱"的漏洞可能导致合作资金流失。
最后是局势动荡风险,当前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推进,国内腐败引发民众不满,西方援助因反腐问题出现分歧,多重矛盾叠加可能导致局势突变,影响合作项目推进。
从国际经验来看,与腐败高发的战时国家合作,需建立更严密的风险防控机制,可优先选择民生保障等非敏感领域开展合作,避开腐败高发的能源、国防等领域,同时引入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对资金流向进行全程追踪,与乌克兰政府签订明确的追责条款。
毕竟,乌克兰的腐败已不是单纯的行政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议题,前线士兵浴血奋战的同时,后方却有人将国家视作"掠夺工具",这样的乱局下,任何合作都必须以风险防控为前提。
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近期民调显示,泽连斯基的民众信任度仍维持在60%左右,与2024年水平基本持平,但这一数据能否经受住能源腐败案的持续冲击尚未可知。
对中国而言,观察乌克兰局势的核心不仅是战场动态,更要关注其反腐进程与治理能力,毕竟,稳定的合作环境,从来都建立在健全的治理体系之上。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