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庄公因不满周王削权,拒绝朝贡。周桓王率陈、蔡、卫三国联军亲征,郑军以 “鱼丽阵”(步兵配合战车,弥补兵力劣势)迎敌。开战中,郑军先击溃军心涣散的陈军侧翼,再集中兵力猛攻周军主力,郑将祝聃甚至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
对战双方:周桓王(周王室)vs 郑庄公(郑国)
郑庄公因不满周王削权,拒绝朝贡。周桓王率陈、蔡、卫三国联军亲征,郑军以 “鱼丽阵”(步兵配合战车,弥补兵力劣势)迎敌。开战中,郑军先击溃军心涣散的陈军侧翼,再集中兵力猛攻周军主力,郑将祝聃甚至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
这场仗彻底打破 “天子亲征必胜” 的神话:周天子从此从 “天下共主” 沦为 “象征性符号”,诸侯不再敬畏王室。后来齐桓公 “尊王攘夷”、晋文公称霸,本质都是借 “周天子名义” 谋私利,而这一切的开端,就是繻葛之战。
对战双方:郤克(晋国)vs 齐顷公(齐国)
齐国想夺回春秋霸权,入侵鲁、卫两国,两国向晋国求援。晋军主帅郤克亲率 800 乘战车出征,在鞍地(今山东济南)与齐军对峙。齐顷公轻敌,战前说 “灭了晋军再吃早饭”,连战车马的甲胄都没披。晋军则以 “侧击战术” 先攻齐军右翼,再迂回包抄主力,齐军大乱,齐顷公换乘战车才逃回齐国。
此战后,齐国被迫割地求和,承诺 “永远不与晋国争雄”。晋国靠这场胜利,牢牢坐稳中原霸主之位,直到几十年后楚国崛起才被挑战。更关键的是,晋军 “优待战俘”“不杀降卒” 的规矩,成了后来中原诸侯作战的默认准则。
对战双方:李牧(赵国)vs 桓齮(秦国)
秦国灭韩后,派桓齮率 10 万大军攻赵,想一举拿下赵国腹地。赵国名将李牧临危受命,他深知秦军勇猛,不硬拼,先在番吾(今河北平山)修堡垒固守,又派轻骑兵袭扰秦军粮道。等秦军锐气耗尽,李牧突然率军出击:先击溃秦军侧翼的韩军盟军,再集中骑兵冲垮秦军主力,桓齮率残部逃回秦国。
这是赵国对抗秦国的最后一场大胜:不仅让赵国多活了 6 年,更让秦国意识到 “灭赵必须先除李牧”。后来秦国用反间计让赵王迁杀李牧,没了李牧的赵国,3 个月就被秦国灭亡。可以说,番吾之战的胜利,恰恰证明了 “李牧不死,赵国不亡”。
对战双方:韩信(汉军)vs 龙且(楚军)
项羽派大将龙且率 20 万楚军救齐国,对抗韩信的汉军。龙且看不起韩信,说 “韩信曾钻人裤裆,我打他易如反掌”。韩信则在潍水上游用沙袋堵水,再派少量士兵佯攻,引诱龙且率军渡河。等楚军一半人刚过河,韩信下令拆沙袋放水,河水暴涨将楚军分割成两半。汉军趁机猛攻,龙且战死,20 万楚军几乎全灭。
这场仗是楚汉争霸的 “转折点”:项羽原本有 30 万主力,龙且这 20 万一没,只剩 10 万残兵,再也无力与刘邦抗衡。后来垓下之围,项羽之所以兵败自刎,根源就是潍水之战丢了大半家底,连粮草补给都跟不上了。
对战双方:刘秀、刘縯(绿林军)vs 甄阜、梁丘赐(新军)
王莽篡汉后,派甄阜、梁丘赐率 10 万新军镇压绿林军。绿林军初战大败,只剩几千人退到棘阳(今河南南阳)。刘秀兄弟趁新军轻敌、放松戒备,率精锐夜袭新军粮道,烧掉新军所有粮草。新军没了粮食大乱,刘秀再率军正面冲锋,新军主帅甄阜、梁丘赐当场被杀,10 万新军崩溃。
这是刘秀第一次独立指挥大战:不仅救了绿林军,更让他从 “刘縯的弟弟” 变成 “能打仗的将领”。后来昆阳之战刘秀能以少胜多,靠的就是棘阳之战积累的威望和战术经验。可以说,没有棘阳之战的胜利,就没有后来的汉光武帝。
对战双方:拓跋珪(北魏)vs 慕容宝(后燕)
后燕皇帝慕容垂派儿子慕容宝率 8 万大军攻北魏,想吞并这个新兴政权。北魏主帅拓跋珪知道硬拼打不过,就率军撤退,故意拖延时间。当时已是深秋,慕容宝的军队缺衣少粮,又听说慕容垂病重,军心大乱。拓跋珪趁机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设伏,等燕军渡河时突然出击,8 万燕军几乎全被歼灭,拓跋珪还坑杀了 4 万降卒。
这场仗把后燕打 “残” 了:原本后燕是北方最强政权,经此一败,兵力大减,后来分裂成南燕和北燕。而北魏则趁机扩张,10 年后就统一了北方,为后来隋唐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对战双方:韦孝宽(西魏)vs 高欢(东魏)
东魏权臣高欢想吞并西魏,率 15 万大军围攻西魏重镇玉壁(今山西稷山)。西魏守将韦孝宽只有 2 万兵力,却把 “守城战术” 玩到了极致:高欢挖地道,韦孝宽就挖沟放火;高欢用撞车撞城墙,韦孝宽就用铁钩勾住撞车;高欢堆土山想爬城墙,韦孝宽就把城墙再加高。打了 50 多天,东魏军死了 7 万人,玉壁城还是没破,高欢又气又病,只好退兵,不久就病死了。
这仗改变了东魏、西魏的实力对比:西魏原本比东魏弱,经此一胜,士气大振,后来西魏变成北周,东魏变成北齐,北周能灭北齐,玉壁之战打下的基础功不可没。
对战双方:李世民(唐朝)vs 薛仁杲(西秦)
唐朝刚建立时,薛仁杲的西秦政权占据陇西,率军攻长安,想灭了唐朝。李世民率军迎战,却坚守不战 —— 他知道薛仁杲军队勇猛,但缺粮草,拖得起。等西秦军粮快吃完时,李世民派少量士兵佯攻,引诱西秦军出击,再派精锐从侧翼包抄,西秦军大败。薛仁杲逃回城池,没几天就被迫投降。
这是唐朝开国后第一场大胜利:不仅消灭了西秦,保住了长安,更让周边的割据势力不敢轻易攻唐。后来李世民打刘武周、王世充,靠的都是这场仗积累的 “拖垮敌人” 的战术经验。
对战双方:李世民(唐朝)vs 刘黑闼(汉东军)
窦建德死后,他的部将刘黑闼在河北反唐,不到半年就恢复了窦建德的地盘,还杀了唐朝名将罗士信。李世民率军北上,先在洺水(今河北永年)筑营坚守,再派士兵破坏刘黑闼的粮道。刘黑闼被逼得没办法,只好率军来攻,李世民早就在上游筑了堤坝,等刘黑闼军一半过河时,突然决堤放水,唐军再趁机猛攻,刘黑闼军大败。
这仗彻底平定了河北叛乱:之前河北人不服唐朝,经此一败,再也没人敢反唐。唐朝能统一全国,没了河北这个 “后顾之忧” 是关键。
对战双方:完颜阿骨打(女真)vs 萧嗣先(辽国)
辽国长期压迫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率 3700 女真士兵反辽,辽国派萧嗣先率 10 万大军镇压。当时天寒地冻,辽军在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扎营,以为女真军不敢来攻。完颜阿骨打趁大风雪突袭,女真士兵光着膀子冲锋,辽军以为 “遇到了疯子”,吓得四散逃跑,10 万大军被 3700 人打败。
这仗是金国的 “立国之战”:完颜阿骨打靠这场胜利,第二年就建立了金国,后来用 10 年就灭了辽国。更关键的是,女真族从此从 “被压迫的部落” 变成 “统治北方的民族”,影响了后来中国北方 100 多年的历史。
11. 饶凤关之战(1133 年):南宋 “保住四川” 的 “生死线”对战双方:吴玠、王彦(南宋)vs 完颜杲(金国)
金国想从四川进攻南宋,派完颜杲率 5 万大军攻饶凤关(今陕西石泉)。南宋将领吴玠、王彦率 2 万士兵坚守,金军每天猛攻,吴玠就用 “滚木礌石” 和弓箭反击,打了 6 天 6 夜,金军死了上万人还没攻破。后来金军买通一个叛徒,绕到饶凤关后面偷袭,宋军被迫撤退,但金军也因为缺粮,没几天就退走了。
这仗保住了四川:四川是南宋的 “粮仓” 和 “兵源地”,如果饶凤关丢了,四川就会被金国占领,南宋就没了后勤保障,可能早就灭亡了。后来吴玠在和尚原之战再败金军,靠的就是饶凤关之战积累的防御经验。
12. 青口之战(893 年):朱温 “篡唐” 的 “铺路石”对战双方:朱温(宣武军)vs 时溥(武宁军)
唐朝末年,时溥占据徐州,是朱温扩张的 “绊脚石”。朱温率 3 万大军攻徐州,时溥坚守不出,朱温就率军在青口(今江苏沭阳)筑坝,把河水引到徐州城下,淹了徐州城。时溥没办法,只好率军突围,在青口被朱温军伏击,时溥战死,徐州被朱温占领。
这仗让朱温控制了徐州:徐州是中原通往江南的要道,朱温占领徐州后,地盘扩大了一倍,兵力也大增。后来朱温能灭唐建立后梁,青口之战打下的 “徐州根据地” 功不可没。
13. 蕞之战(前 241 年):六国 “最后一次反抗” 的 “挽歌”对战双方:庞暖(五国联军)vs 吕不韦(秦国)
秦国灭韩、赵势头正猛,赵、楚、魏、韩、燕五国组成最后一次合纵联军,由庞暖担任主帅,攻秦至蕞地(今陕西临潼)。吕不韦派秦军主力迎战,先击溃联军中最弱的燕军,再集中兵力猛攻楚军,联军大乱,庞暖只好率军撤退。
这是战国最后一次合纵抗秦:虽然失败了,但也让秦国意识到 “六国还没完全放弃抵抗”,后来秦国灭六国时,改用 “远交近攻” 的策略,先灭韩、赵,再灭其他国家。这场仗也标志着 “合纵” 这个抗秦策略彻底破产,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对战双方:伯颜(元朝)vs 贾似道(南宋)
元朝想灭南宋,派伯颜率 10 万大军南下,南宋宰相贾似道率 13 万大军迎战,在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对峙。贾似道根本不想打仗,先派人向伯颜求和,被拒绝后才勉强开战。元军先用火攻烧南宋战船,再派骑兵冲击南宋军阵,南宋军大乱,13 万大军几乎全灭,贾似道逃回临安。
这仗把南宋 “打废了”:南宋最后的主力被消灭,再也没人能抵抗元军。第二年元军就攻进临安,南宋灭亡。可以说,丁家洲之战是元朝灭宋的 “最后一脚”。
对战双方:完颜阿骨打(金国)vs 天祚帝(辽国)
辽国被金国打了 10 年,只剩天祚帝率的 7 万残兵,想在护步达冈(今吉林农安)反击金国。完颜阿骨打率 2 万金军迎战,先用少量士兵佯攻,引诱辽军出击,再派精锐从侧翼包抄,辽军大乱,天祚帝逃跑,7 万辽军全被歼灭。
这仗彻底灭了辽国:天祚帝后来被金国俘虏,辽国灭亡。金国靠这场胜利,统一了北方,后来还南下攻宋,造成了 “靖康之耻”。护步达冈之战,也标志着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