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再抬头,这4类人群要特别注意,注意4个重症预警信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7 17:48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就在许多人以为新冠已经成为过去式的时候,它却悄然卷土重来。近期,全国多地监测数据显示,新冠病毒感染率再度上升,尤其是春夏交替之际,病毒传播活动更加活跃。尽管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但对于某些人群而言,一次感染可能演变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

有四类人群必须特别警惕新冠再度来袭的风险,同时牢记四个关键的重症预警信号。这不仅关乎健康,更关乎生命。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权威数据,深入解析这波疫情背后的风险与应对思路。

对于免疫力低下者而言,新冠病毒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而他们的身体却缺少足够的“灭火器”。这类人群包括老年人、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以及部分肿瘤患者。

国家卫健委在2024年末发布的疫情监测报告指出,在近期因新冠入院的重症患者中,超过六成属于免疫功能受损群体。他们并非没有防线,而是防线太薄弱,经不起病毒的冲击。

尤其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自然衰退,这种“自然老化”让他们更容易被感染,而且恢复时间更长,合并症更多,风险更高。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疾病看似与呼吸道无关,但新冠病毒却能让这些“老毛病”雪上加霜。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感染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加重原有的慢性疾病。原本控制良好的血糖,在感染后突然飙升;稳定的心功能也可能因病毒而失控。

一项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慢性病患者在感染新冠后发展为重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3倍,尤其在65岁以上人群中更为显著。

很多人以为胖只是“体型问题”,但在新冠面前,肥胖是实打实的风险因素。脂肪组织过多会影响呼吸功能、增加炎症反应,还可能削弱疫苗反应。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项临床分析表明,BMI指数≥30的感染者,其住院率和重症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这并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病毒对代谢系统的“精准打击”。

特别是在城市中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中年群体,肥胖问题日益严重,需引起足够重视。

怀孕期间,女性的免疫系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这是为了保护胎儿,但也意味着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新冠病毒可能对母体和胎儿都构成威胁。

尽管大多数孕妇感染症状较轻,但部分病例显示,病毒可能增加早产、胎盘功能异常甚至胎儿宫内窘迫的风险。在这个特殊时期,每一个看似普通的感冒症状都不容忽视。

身体轻微不适时,人们往往第一反应是“休息一下就好”。但当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甚至喘不上气时,绝不能轻视。

新冠病毒主要攻击呼吸系统,一旦出现持续性呼吸不畅、气促、不能平躺呼吸等情况,极有可能是肺部炎症或低氧血症的表现。

特别是中老年人,他们对缺氧的感知较迟钝,即便氧饱和度下降,身体也未必明显“发出警报”。

发烧虽然是常见症状,但若体温持续超过38.5℃,且超过三天不退,就不是简单的“病毒反应”那么简单。

高热持续往往意味着体内炎症程度严重,可能已影响多个系统。一些重症患者早期的唯一表现就是高热不退,后续才迅速进展为肺炎、呼吸衰竭。

这个时候,“再观察一下”很可能就是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当新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头晕、意识混乱、反应迟钝,甚至短时失语等症状。这种表现常常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

但医生提醒,一旦出现认知功能改变、嗜睡、言语不清、无法对答时,务必立即就医。

尤其是老年人,家属要特别留意他们的精神状态变化,不要忽略这些“沉默信号”。

很多重症新冠患者的致命转变是“沉默型缺氧”——即便表面无明显呼吸困难,血氧却已降到危险水平。

血氧低于93%就是危险信号,若持续下降至90%以下,可能会危及生命。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建议高风险人群在家中配备血氧仪,简便却极为关键。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最近新冠又开始传播,而且症状似乎变得“不一样”了?的确,病毒在不断变异,虽然毒性有所减弱,但传播能力却更强。

现阶段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XBB系列,其特点是传播迅速、症状轻微但持续时间长。许多感染者不再高烧不退,而是低烧、咽痛、乏力为主,更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

这正是它的隐蔽性所在——不易察觉,却可能在高风险人群中造成严重后果。

再加上部分人接种疫苗时间间隔较长,免疫保护力下降,病毒更容易趁虚而入。

这波疫情虽未造成大规模恐慌,但却提醒我们,新冠并未彻底远离。科学防护、早识别、早应对,依然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关键。

中老年人尤其要主动了解疾病变化,不被“习惯性轻视”所误导。戴口罩、勤洗手、避开人多密闭场所,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做法,依旧是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

家属对高风险人群的关注不可松懈。一次体温异常、一次精神状态变化,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疫情反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习惯性忽略”。我们不能因为病毒的变化就放松警惕,也不能因为症状轻微就掉以轻心。

特别提醒四类人群:免疫力低下者、慢性病患者、肥胖人群、孕产妇,一定要提高警觉。

牢记四个重症预警信号:呼吸困难、高热不退、意识模糊、血氧下降,早发现早处理,不容拖延。

生活可以恢复常态,但防护不能掉以轻心。在疫情与日常之间把握平衡,才是真正的智慧与担当。

参考文献

[1]张文宏,李强,孙晓冬,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04):201-207.

[2]陈建华,刘伟琳,赵婷.慢性病患者新冠感染后重症风险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2):1023-1027.

[3]王丽,高翔,林志远.奥密克戎变异株XBB系列传播特征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4,28(10):893-897.

来源:护理科普卫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