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8点,普陀区镇坪路地铁站3号口外,曾经每日上演的“通行大战”已悄然落幕。如今电瓶车在地铁站一侧的停车线内整齐列队,共享单车在对面区域有序停放,行人、车辆各行其道,早高峰的车流虽然依旧密集,却少了往日的交织拥堵与寸步难行。这个连接轨道交通3、4、7号线的换乘
早上8点,普陀区镇坪路地铁站3号口外,曾经每日上演的“通行大战”已悄然落幕。如今电瓶车在地铁站一侧的停车线内整齐列队,共享单车在对面区域有序停放,行人、车辆各行其道,早高峰的车流虽然依旧密集,却少了往日的交织拥堵与寸步难行。这个连接轨道交通3、4、7号线的换乘枢纽,曾因非机动车乱停、多向车流交织成为通勤族的“痛点”,如今通过多方协同治理,正交出一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答卷。
视频:镇坪路地铁站外,“机非人”拥堵困局交出了一份破题新答卷
丁字路口的多年顽疾镇坪路地铁站的拥堵难题,早已不是新鲜事。作为三条轨道交通线路的换乘站点,这里每日早晚高峰客流密集,而3号口外连接凯旋北路与中山北路的“丁字路口”,成为了拥堵的核心节点。
“两辆机动车对向行驶,旁边挤着电瓶车,共享单车还占了一半车道,走都走不动。”
通勤族小宋的抱怨,道出了无数市民的无奈。
今年9月,申度新闻记者实地探访时看到,早高峰时段,蓝色、黄色的共享单车层层叠叠向机动车道蔓延,原本四车道的凯旋北路被压缩成仅容两车并行的“小路”。更棘手的是,连接两条主干道的无名小路属于非市政道路,管辖权归物业公司所有,交警对违停非机动车缺乏处罚依据,导致乱停乱放现象愈演愈烈。电瓶车高速穿行、共享单车占道、机动车双向拥堵,再加上转运车辆集中作业时的二次堵塞,让这个路口成为“堵点”的代名词。
此前镇坪路3号口外非机动车停了“里三层外三层”
“每天从这里走都像闯关一样。”
一位长期在此乘车的女士坦言,最让人揪心的是拥挤道路上电瓶车的高速行驶,行人不得不时刻躲闪。小宋每月都会遇到几次路口“堵死”的情况,即便向12345反映,问题也迟迟未能改善。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留言表示“很多年了都是这样”,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这一民生痛点。
拥堵的背后,是多重矛盾的交织。潮汐式的出行需求让共享单车、电瓶车在早高峰集中涌入,而场地空间有限、管理权责不清、企业运维与投放失衡等问题,共同构成了治理的“拦路虎”。
长寿路街道网格工作人员介绍,每天7点至9点半的值班时间里,他们几乎全程都在疏导交通,即便如此,三向车流汇集时仍需反复协调才能勉强通行。
此前,这条无名小路一直有非机动车占道堵塞
多部门的协同治理群众的呼声,成为治理的号角。针对镇坪路地铁站的拥堵困境,长寿路街道牵头,联合普陀交警一大队、区交管中心、地铁站及共享单车企业等多方力量,从今年10月份开始,启动了系统性治理工作。
“不能简单‘一刀切’,共享单车解决了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让他们在最后100米束手无策。”
长寿路街道管理办工作人员的这句话,成为治理工作的核心原则。
标识升级是第一步。街道在地铁站周边划定清晰的停放区域,规定电瓶车集中停放在靠近地铁站一侧,共享单车则安排在对面区域,所有车辆均需停在停车线内。对于个别超出线外的电瓶车,工作人员会在9点半后用三轮车转移至场地宽敞的2号口,通过“柔性引导”让市民养成规范停放习惯。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也避免了强制管理引发的抵触情绪。
针对共享单车“抢地盘”导致的混乱,街道通过协调促成企业间的默契配合:小蓝车、小黄车分别停放在道路两侧,清运车辆错峰作业、互不干扰。早高峰时,清运车将多余共享单车转运至附近居民区,晚高峰前再及时投放回来,既满足了“潮汐式”用车需求,又避免了站点周边淤积。
在硬件优化上,长寿路街道联合多方探讨后形成了针对性方案。考虑到无名小路的管理难题,在听取交管部门的建议后,长寿路街道联合广告公司,在小路一侧安装软性栏杆,既划分行人通道,又防止非机动车占道。
如今,镇坪路地铁站3号口外,电瓶车、共享单车整齐停放在各自的区域,非机动车在凯旋北路上停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场面不复存,无名小路上有了栏杆后,也再难出现机动车、电瓶车、行人三方上演的“拥堵大戏”。
如今,镇坪路站外电瓶车和共享单车停放有序
精细化管理的难点如今的镇坪路地铁站,虽已实现有序停放,但治理之路仍面临不少挑战。
长寿路街道工作人员坦言,目前的良好秩序,离不开多名安保人员的现场引导,但是也因此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未来将逐步减少人手,如何依靠制度与习惯维持效果,成为新的课题。
而且,场地空间不足仍是关键因素。由于镇坪路3号口外人行道狭窄,街道不得不在非机动车道划定停车线,这一做法虽缓解了停车压力,却也引发部分市民对非机动车道通行权的质疑。
“有市民反映说,非机动车道上不能划线停车,规定确实是这样,但是面对停车难的现状,我们也还在探讨更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街道还曾考虑将镇坪路3号口对面绿地硬化为停车场,但因涉及绿化保护、沿线单位协调等复杂问题而未能实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间限制让我们只能在现有条件下摸索着优化。”
长寿路街道工作人员说道。
面对当前已经有了一定成效的治理,长寿路街道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到了中午、晚上用餐时间,凯旋北路上的沿街商铺经常有外卖小哥将电瓶车停放在共享单车区域或马路边,造成二次拥堵;地铁站应急出口被电瓶车占用的问题,也因停车需求与消防安全的矛盾难以平衡。
“或许可以设置可移动隔离栏,紧急情况能快速清理通道。”
街道人员表示,清运车辆的管理同样需要完善。曹杨路地铁站的前车之鉴表明,电子监控对清运车辆的过度拍摄会打击企业运维积极性。如何制定合理的清运规则,既保障转运效率,又避免对路口造成二次拥堵,成为需要持续优化的细节。而共享单车企业的超量投放问题,也需要通过专人进行调研、建立处罚机制等方式从源头管控。
这些难点,恰恰折射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复杂性,这些有待改善提升的地方,将是长寿路街道下一步的探索方向。
无名小路设置栏杆后再无非机动车占道停放
治理模式有望推广作为长寿路街道非机动车治理的试点区域,镇坪路地铁站的治理经验正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街道表示,若当前治理效果持续稳定,将把这套“标识引导+分区停放+动态转运+多方协同”的模式,推广至曹杨路地铁站及辖区内其他商圈、商场等拥堵点位。
“每个点位的情况又不一样,细节之处还得慢慢推敲。”
街道管理办工作人员强调,不同站点的空间条件、客流结构、周边环境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性优化方案。
未来,街道计划联系沿线单位成员、居民组成志愿者队伍,填补早晚高峰之外的管理空白;同时与地铁站联动,通过站内提示牌、广播宣传等方式,引导乘客养成规范停放习惯。在硬件优化上,除了完善隔离设施,还将考虑美化禁停标识和栏杆,让治理设施既实用又美观。
镇坪路地铁站外的小小丁字路口,恰恰是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没有大刀阔斧改革,却有着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没有一刀切的强制手段,却有着循序渐进的柔性引导。从“堵到无法动弹”到“有序通行”,变化的不仅是路口的交通状况,更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理念与实践。
来源:周到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