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蒲言延和王子腾这对CP,观众越看越像“被迫同桌的高中生”——礼貌、客气、作业互抄,就是不动心。
蒲言延和王子腾这对CP,观众越看越像“被迫同桌的高中生”——礼貌、客气、作业互抄,就是不动心。
节目播到第九期,弹幕里刷得最多的不是“好甜”,而是“他们什么时候分手”。
一句话:工业糖精撒多了,齁得人想逃。
先把时间线拉回到第一期。
导演组用“一见钟情”剧本把两人锁死:第一次见面就安排同坐秋千、同喝一瓶水,后期再补一段心跳字幕。
观众还没记住脸,官方已经剪出“命定”二字。
快进到第七期露营,收视冲到0.58%,看似小爆,其实峰值只在蒲言延一句“我今天有点累”后戛然而止——她累,他也累,观众更累。
因为前面六期全是“任务式约会”,像打卡:做陶艺、逛超市、给彼此打分,每一步都写着“该牵手了”。
结果两人像完成KPI,手是牵了,眼神没跟上。
为什么牵不出火花?
把镜头拆成三棱镜,问题一目了然。
第一层,互动太“安全”。
安全到像面试。
王子腾帮蒲言延夹菜,补一句“你别客气”,蒲言延回“谢谢”,再加官方花字“贴心”。
整套动作三秒,毫无废料,也毫无张力。
心理学上管这叫“过度自我监控”——知道摄像机在,就把自己修剪成没有棱角的简历。
观众想看的恰恰是失控:菜掉桌上、被辣到狂喝水、突然笑场,这些才是活人。
第二层,人设太“端正”。
蒲言延的标签是“自律女神”,每天六点起床跑步;王子腾是“温柔学长”,口头禅“我都可以”。
两人把优点写脸上,缺点藏兜里,像求职照。
可恋爱不是评三好学生,观众要的是缺口:她偶尔赖床,他偶尔嘴毒,缺口才能嵌进对方。
第九期预告里,王子腾终于伸手拨了拨蒲言延的碎发,观众刚想尖叫,正片一剪,镜头跳成远景,只剩背影——连缺口都不给看完整。
第三层,剪辑太“拼图”。
路透里,两人玩蒙眼互喂,蒲言延把蛋糕抹到王子腾鼻尖,现场笑声一片;正片却切成慢动作+心动BGM,再插单人采访“我觉得他很有责任感”。
原本自然的打闹,被包装成“又发糖”,反而像广告植入。
中国传媒大学最新报告说得很直白:Z世代对“工业糖精”的耐受度已归零,真实感才是硬通货。
节目组把笑场剪掉,等于把氧气抽掉,观众当然窒息。
数据也替观众说了话。
酷云eye显示,这对CP的单集峰值仍低于同期平均0.24个百分点,可两人分别去直播间带货,销售额都冲进月榜前五。
说明观众不是不喜欢他们,而是不想看他们“硬谈恋爱”——单人搞事业,反而魅力四射。
就像网友吐槽:“看蒲言延跑步,我信她是自律女神;看她强行心动,我只觉得女神也加班。
”
更微妙的是性格底层代码。
蒲言延MBTI测出ISTJ,行动前先写计划表;王子腾是ENTP,想到哪聊到哪。
一个像Excel,一个像弹窗广告,日常沟通天然错位。
第七期露营,两人深夜谈心,蒲言延认真分析“我们进度是不是太慢”,王子腾突然开玩笑:“要不要先拜个把子?
”气氛瞬间垮掉。
弹幕笑疯:一个在做PPT,一个在讲脱口秀,频道对不上,怎么发糖?
节目组也意识到“快锁CP”失效,第九期开始加“真心话大冒险”,想制造冲突。
可观众一眼看穿:大冒险题目是“请对视十秒”,真心话问题是“你理想型是什么”,仍像HR面试。
冲突不是导演组写在题卡上,而是两个人在真实场景里“意外”碰撞。
观众要的是“没想到”,不是“早就写好”。
那还有救吗?
有,但得先拆剧本。
三条实操建议,送给还在“工业糖厂”里加班的导演们。
第一,把“任务”改成“意外”。
别发约会卡,直接给限额一百块,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过一天。
预算有限,计划就会出错;出错才有笑点,笑点才是起点。
观众想看的不是“完成”,而是“搞砸”。
第二,把“跟拍”代替“补采”。
后期采访最容易造假,因为嘉宾知道说什么能“发糖”。
换成全程跟拍,剪辑保留沉默、抢话、笑场,哪怕最后成片十分钟,全是废料也比塑料花真。
第三,把“重组权”还给观众。
第六期播出后,豆瓣有观众自发剪出蒲言延×另一位嘉宾的“姐狗”向视频,播放破百万。
节目组大可顺势而为,让嘉宾在“换搭档日”自由邀约,打破“一见钟情”魔咒。
观众不是非要“BE”或“HE”,观众要的是“未知”。
最后,回到蒲言延和王子腾。
节目之外,王子腾已进组《破晓时分》,片方明确要求“不再捆绑CP”;蒲言延拿下轻奢代言,广告片里她独自开车、独自冲浪,弹幕刷屏“姐姐独美”。
事实证明:解除锁链,他们反而发光。
恋爱综艺最动人的瞬间,从来不是“我们在一起了”,而是“我在你面前,终于不必演戏”。
把剧本撕掉,让真人进场,观众才会重新相信——爱情不是任务,是意外。
来源:下饭g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