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挑战天门山天梯!失败后遭狂批,但内卷之下谁不想被看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7:55 1

摘要:该品牌因这次营销活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指责,网络火力集中指向其营销手段。有观点认为,应当对企业报以一定的理解与包容。

奇瑞在天门山进行的车辆爬天梯挑战以失败告终,引发舆论广泛批评。

该品牌因这次营销活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指责,网络火力集中指向其营销手段。有观点认为,应当对企业报以一定的理解与包容。

11月奇瑞计划在天门山999级天梯开展车辆爬台阶挑战。

这段台阶全长近300米,垂直落差达150米,最陡处接近45度,本身极具话题性。为筹备活动,景区于12日、13日两天暂时关闭天梯,游客可改走其他通道,未影响景区整体运营。

然而挑战并未成功,车辆出现打滑并撞损护栏。13日当天奇瑞发布致歉声明,承认风险预估不足,承诺负责修复与赔偿,态度较为诚恳。整起事件实际对公共利益的损害有限。

争议的核心始终围绕这场挑战是否应该举行。

有人质疑为何不在专业测试场进行,而非要前往景区制造噱头。有人认为现实中无人会这样驾驶,此类营销毫无意义,还有声音呼吁企业应专注研发而非营销。

这些批评本质上反映出对极限炫技式营销的反感,视其为哗众取宠。

不可否认公众对营销的抵触情绪真实且合理。部分营销夸大其词,宣传与实际产品严重不符;有的刻意制造焦虑,迫使消费者买单;还有一些不分场合频繁打扰生活。

久而久之,营销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逐渐负面。一见到企业开展大型活动,第一反应常是炒作或收割韭菜。但营销本身是否存在错误?

营销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既不违法,也不构成道德污点。

苹果手机引发消费者排队抢购是不是营销?三星折叠屏组织限量体验是不是营销?车企投放广告、开展促销是不是营销?

营销始终广泛存在,营销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

企业生产出汽车,若不做任何宣传,消费者如何了解其性能与优势,如何在众多品牌中做出选择?

正如小吃店摆放特价菜牌、服装店展示穿搭造型,本质上都是争取被看见的方式,不应受到指责。

奇瑞采取极限营销的根源在于汽车行业的内卷已进入争夺注意力的阶段。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仅为4.3%,远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市场增量见顶,所有车企都在存量市场中激烈竞争。消费者注意力有限,若无令人印象深刻的营销,品牌很难脱颖而出。

观察其他车企的操作可知,奇瑞并非个例。有的强调技术领先,抢占认知高地;有的突出性能优势,彰显产品实力。有的自封行业标杆,提升品牌形象。还有的通过高管直播拉近距离,或凭借价格战吸引眼球。

常规营销手段早已被反复使用,电视广告、门店促销、产品卖点宣传等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审美疲劳,难以区分品牌。

在此背景下,奇瑞尝试以视觉冲击力强、话题度高的极限挑战跳出红海,本质上是商业逻辑中的正常选择。任何希望生存并突破困局的车企,面对类似处境,大概率都会进行类似尝试。

且奇瑞选择天门山也非随意决定,早在2018年已有其他品牌在此成功挑战,证明该商业合作模式并非奇瑞独创的违规操作。

其初衷是通过极端场景直观展示车辆的爬坡性能与动力表现,让消费者切身感受产品实力。这一营销思路本身并无问题,但在执行过程中对风险预估不足,导致失败。

更关键的是,奇瑞此次撞上了舆论转向的风口。当前舆论正经历从推崇创新到质疑营销的转变。

公众开始追问这类营销的实际价值,媒体批评其哗众取宠。然而很少有人思考,若营销真的无效,为何所有车企仍在投入资金?

实质上公众反感的是那些虚假、扰民的劣质营销,而奇瑞此次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性能挑战,只是未能成功,实在不必过度批判。

奇瑞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该做营销,而在于执行时未充分把控风险。企业应反思如何在追求话题度的同时完善安全预案,而非因一次失败全盘否定营销决策。

在当今汽车行业竞争中,没有任何企业能脱离营销存活。即便技术再强、品质再优的品牌,缺乏宣传也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

奇瑞事件是车圈内卷的缩影,企业不搞营销无法生存,开展营销又恐踩雷。公众反感过度营销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应体谅企业渴望生存、希望被看见的艰难处境。

营销本质是一种工具,运用得当是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桥梁,使用偏差才会招致反感。

未来车企应更注重营销与产品的结合,公众亦需给予正常的商业尝试一定空间。

彼此多一份理解,市场环境或能更为顺畅。

来源:宇哥商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