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数字揭示了全球经济的重大转变。将数据中心与石油进行对比尤为贴切——毕竟业界正担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加速气候变化。在美国科技媒体TechCrunch的《Equity》播客最新一期节目中,作者与柯尔斯滕·科罗塞克(Kirsten Korosec)、丽贝卡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报告,今年全球在数据中心的投入将达5800亿美元——这比寻找新石油供应的投入高出400亿美元。
这些数字揭示了全球经济的重大转变。将数据中心与石油进行对比尤为贴切——毕竟业界正担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加速气候变化。在美国科技媒体TechCrunch的《Equity》播客最新一期节目中,作者与柯尔斯滕·科罗塞克(Kirsten Korosec)、丽贝卡·贝兰(Rebecca Bellan)共同探讨了这份报告的发现。
这些新建数据中心无疑将消耗大量电力,给本已不堪重负的电网带来更大压力。 但柯罗塞克指出,一个潜在的利好是:太阳能有望为众多新建项目供电,这也将为探索可再生能源创新方案的初创企业创造新机遇。
我们还探讨了这些项目的融资方式: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宣称已承诺投入1.4万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美国科技巨头Meta投入6000亿美元,而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近期则宣布了50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计划。
以下是对话节选内容:
柯尔斯滕: 我认为潜在的利好在于—— 我们的气候科技记者蒂姆·德尚特(Tim De Chant)不仅深入报道了数据中心领域,更揭示了众多数据中心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趋势——在监管障碍和成本考量下,可再生能源已成为首选方案。“在数据中心旁架设太阳能板的审批流程要便捷得多。”
对我而言,唯一的积极意义在于:这可能为任何在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设计及减排技术领域开展创新的公司带来机遇。但真正令我震撼的是其规模之巨。作为一名前能源记者,我深知探寻新油田需要耗费的巨额成本。
丽贝卡: 确实惊人。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美国。报告指出,未来半数电力需求将由美国产生,其余则由欧洲共同承担。
另一个令我震惊的发现是:多数数据中心正向城市或近百万人口的城市周边聚集。 这意味着电网接入和传输路径将面临巨大挑战。正如你所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焦点——“这纯粹是商业逻辑使然,而非环保政策的驱动。”
柯斯滕: 美国红木材料公司(Redwood Materials)新成立的业务部门——红木能源(Redwood Energy),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几个月前我参加了他们的重大发布会,他们利用尚未达到回收标准的旧电动汽车电池,构建微电网,并专门服务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 在我看来,这将缓解你刚才提到的担忧。
关键在于:其他企业是否会效仿?是否存在其他试图复制红木能源模式的公司?它们能产生多大影响?我认为电网压力确实令人担忧,尤其在夏季等特定时段——比如美国德克萨斯州频繁出现的轮流限电和断电现象。这可能催生针对红木能源同类企业的全新投资浪潮。
安东尼(本文作者): 这也凸显了另一个问题:这些设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空间?即便它们不在城市内部,如此规模的建设必然会重塑地貌景观。
当然还有个问题:这些规划中的数据中心究竟能建成多少? 毕竟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以备受热议的OpenAI为例——该公司的实际盈利情况与未来十年数万亿美元的资本承诺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引发争议的是其首席财务官曾表示“政府应为我们建设数据中心的贷款提供担保”, 随后又连声辩解“不不不,我并非指担保,只是措辞不当”。但事实表明,他们确实一直在寻求扩大《芯片法案》的税收抵免范围。
我认为这项努力不仅需要企业承担,政府也需参与——至少,这将成为未来几年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呼吁扩大《芯片法案》税收抵免的举动,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当一家公司的资本承诺足以匹敌一个中等国家的GDP,而其高层又在公开讨论“政府担保”时,这场竞赛的性质就已经悄然改变。这不再仅仅是关于创新和电网,而是关乎公共资源和国家意志。未来几年,在那些被选中的城市周边,拔地而起的或许不仅是太阳能板,还有一场围绕“谁来买单”的、更深层次的博弈。
人工智能的巨大能耗与可再生能源的未来,你认为哪一方会先撞上“天花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作者:安东尼·哈(Anthony Ha)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