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间里那张脸,前一秒还在哭诉被AI冒名,下一秒就被扒出同款三无面膜正在她授权的小号里9块9包邮。
直播间里那张脸,前一秒还在哭诉被AI冒名,下一秒就被扒出同款三无面膜正在她授权的小号里9块9包邮。
温峥嵘,演了二十多年反派,这次把自己演成翻车现场。
她先发文:有人用AI换脸盗播,本人毫不知情。
网友顺手截图:所谓盗播账号,头像和她签的MCN公司一模一样,橱窗里那款面膜备案号根本查不到。
再顺手扒出成交单:一晚卖出6万盒,佣金35%,她拿大头。
事情到这,已经说不清谁骗谁。
消费者只知道,点进直播间是冲着她这张熟脸,收到的是连厂名都没有的面膜,敷完脸红成火龙果。
投诉信雪花一样飞,平台把链接下架,她再补一句:会追究AI责任。
评论区瞬间炸锅:AI能背锅,那收款账户也是AI开的?
明星带货的玩法早就写成明账。
签一份授权,公司拿去复制几十个矩阵号,头像、语音切片、过往剧照全堆上,24小时轮播。
出事了,明星一句“账号不是我的”就能脱身,钱早已落袋。
这套甩锅流程,比剧本还熟练。
温峥嵘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去年某位老艺术家卖酒,号称三十年陈酿,被网友查出生产许可证是两年前才批。
再往前,男演员在直播间哭着喊家人们,转头被拍到连产品说明书都没翻过一页。
套路雷同:先立人设,再卖低价,最后甩锅给供应商、盗播、AI。
观众为什么还愿意掏钱?
答案简单:信任。
屏幕里那张脸陪伴过全家晚饭,观众天然把角色滤镜移到本人身上。
明星正是利用这种移情,把信用一次性变现。
信用用完,观众散了,戏也就没得拍。
很多人忽略一个细节:授权账号卖货,明星要负连带责任。
广告法写得清楚,谁拿报酬谁就是广告发布者。
不是一句“账号不在我手里”就能切割。
真被集体诉讼,法院只看合同上的签名和分成比例。
温峥嵘们真该好好读读那条法律,再决定要不要在空白合同上签字。
更深的问题是选品。
剧组拍戏,演员还得试妆、走戏、对台词。
到了直播间,连产品成分表都不看,就敢在几万人面前推荐上脸。
速度太快:公司丢过来一个Excel,佣金高的一律打钩,半小时后上链接。
这种选品方式,翻车是迟早。
有人算过账:一部戏拍三个月,税后大概八十万。
一场直播,只要坑位费加佣金,四小时就能过百万。
钱来得太快,团队根本没有动力去做质检。
反正观众多,坑完一波换下一波。
这套短平快打法,正在把明星多年攒下的观众缘一点点磨光。
平台也乐见其成。
流量暴涨,GMV漂亮,季度财报好看。
出事后,平台把链接一删,罚点保证金,转身再去招下一个明星。
真正受损的只有消费者和明星本人。
消费者损失几十块钱,明星丢掉的是以后几十年的饭碗。
温峥嵘这次最失策的地方,是把公众当傻子。
AI换脸确实存在,可观众也会查备案、看授权、读合同。
信息越来越透明,再完美的剧本也经不起全民扒皮。
她原本可以第一时间道歉、退款、补质检报告,把危机变成长线信任。
她选了最难看的方式:撒谎、甩锅、沉默。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品牌方会重新评估她的商业价值,剧组会犹豫要不要用她,观众再看到她这张脸,第一反应不再是角色,而是那款烂面膜。
信用破产比演技翻车更可怕。
演技可以练,信用塌了,很难重建。
想靠直播赚快钱的明星,最好记住三件事。
第一,签合同前看清连带责任条款,别只盯分成比例。
第二,每一款上链接的商品,自己先试用七天,留好记录。
第三,出事后第一时间站出来承担,观众原谅认错的人,不原谅撒谎的人。
再不做这三步,下一个掉坑的就是你。
观众可以记不住剧情,但一定记得谁骗过他的钱。
明星这张脸,是饭碗,也是欠条。
用完一次,就得还一辈子。
来源:清闲的星球OEZlM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