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7日,在日本国会答辩现场,高市早苗被追问时强硬表示,如果大陆对台动武的话,日本就会处于“存亡危机”之中,并提出了集体自卫权的选择。此话马上引起了外界风向的转变。
11月7日,在日本国会答辩现场,高市早苗被追问时强硬表示,如果大陆对台动武的话,日本就会处于“存亡危机”之中,并提出了集体自卫权的选择。此话马上引起了外界风向的转变。
中国很快做出了回应。外交部、国防部、国务院台办密集发声,指责此举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违反一个中国原则,触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底线。外交部副部长会见了日本驻华大使,电视上出现了“绝不容忍”的说法,人民日报评论员和《新闻联播》也都公开发出警告,中方的态度十分坚决。
东京内部对这一做法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石破茂表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威慑不能靠空谈,过清的表述容易造成紧张,主张对台海保持战略模糊,给各方留出余地。野田佳彦表示“震惊”,提醒历届政府不要回避台海问题,并不是不关心,而是因为这个问题太敏感。
高市把模糊的线变成了清晰的面,风险也越来越大,日本不应该主动卷入不必要的纠纷中。鸠山由纪夫也直言,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国际共识,批评高市煽动危机、为扩军铺路,意在冲击和平宪法、给军国主义留后路,并提醒周边中俄朝的现实制约。
15日,日本媒体爆出重磅消息:明年将修订安全文件,高市打算重新考虑“无核三原则”中的“不运进核武器”这一条文,外界认为这是想借助美国的核力量来建立“核保护伞”。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舆论的关注,有人指责其“玩火”,并质问日本会带往哪里去。
中国055型驱逐舰“鞍山”率领队伍穿过大隅海峡进入太平洋,官方称其为既定训练、节奏正常,但在这个时候出现这么大规模的行动,所传递出的信息很明确:不要误判,不要试探底线。自卫队监控,被热议于网络上,热度迅速上升。
高市的做法触及到了中日两国之间敏感的关系。双方过去存在的沟通障碍,有历史、台湾、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原因,现在把最尖锐的一根刺拿出来,只会加大彼此之间的撕裂。短期内互信下降;长期上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还需要就气候、能源、产业合作、地区稳定等问题进行交流。现实和民生都不允许长时间的对抗。
为什么这个时候发表意见?支持者认为这是表现“决心”,而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在经济焦虑和政治压力之下,通过对外强硬来凝聚内部。节目嘉宾的一句话让人很有感触:“安全是算出来的,不是吼出来的。”
归根结底,台海属于中国的利益。尊重日本内政可以,但是触碰中国红线不行。外交辞令的界限和舰艇的航行路线都非常清楚。高市和他的团队应该认清形势了,不能把整个地区当成试验场了。
另外还有程序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国会能不能通过,社会能不能接受?日本民众的情绪并不是一种。学界、媒体、商界、地方政府各有打算。修改安全文件、触动“无核三原则”的门槛很高,阻力也很大。广岛、长崎的历史记忆仍然存在,“核”在日民众情感中分量很重,不能用一个政策术语来抹平。
历史上也有过教训。用“中国威胁论”来推动军备建设,会让人联想到战前“满蒙危机”时期的情形:舆论紧张、军费上升、政策冒险,最终把国家推入失控的境地。历史不是用来恐吓人的,而是告诫我们,走到边缘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
另一条路就是控制:先稳住经济和民生,保持和邻国的交流渠道,军事上少挑衅、多透明、降温。把对话摆到台上,红线讲清楚,误判降到最低,地区安全感才会回来。日本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可预期的市场,家庭需要平静的生活。安全不是对抗得来的,而是靠管理出来的。
此次事件把舆论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依附美国、加强军备、台海强硬”,另一边是“重民生、稳经济、区域降温”。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的履历。台海局势比较敏感,喊话营造气氛不难,落实到实际中还得靠一纸政策来支撑。中日之间,不要以情绪为指南针,用利益和边界来衡量才是稳妥之策。
来源:卢麒元观点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