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穿越千年,承载着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丝绸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简称“国丝馆”)。这座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艺术殿堂,正以科技与匠心守护丝路记忆,
中国丝绸博物馆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穿越千年,承载着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丝绸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简称“国丝馆”)。这座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艺术殿堂,正以科技与匠心守护丝路记忆,以创新与情怀传递文明火种,以智慧与热忱让沉睡的丝路瑰宝焕发新生,开辟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典范之路。
笃志前行,奔赴文保战场
近年来,国丝馆先后在丝路沿线的新疆、西藏、甘肃、陕西、北高加索等地设立了9个工作站,开展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同时,国丝馆为丝路沿线地区文博单位编制80多个修复方案,服务敦煌研究院、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和布达拉宫管理处等80余家单位,累计完成130余个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涉及5000余件(套)珍贵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的成功复制。这是一件小巧的织锦护膊,上有云气纹、鸟兽纹、代表日月的圆形纹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纹饰具有鲜明的汉代特征。原件出土于新疆尼雅遗址,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2018年,国丝馆经过1年多的努力,用复原的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西汉提花机成功织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重现了2000年前领先世界的“汉机织汉锦”工艺。
201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国丝馆设立了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自此之后,国丝馆承担了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牵头起草了多项行业技术标准,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为全国纺织品文物保护构建起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例如,国丝馆发明了一种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成功破解了糟朽丝织品保护国际难题,已让数件出土的糟朽丝织品得以“颐享延年”。在三星堆的考古研究中,国丝馆研究人员率先在遗址发现了大量丝绸残留物,并提出使用原始腰机、双轴织机或踏板织机、提花织机三种可能的织造工艺来织就三星堆“华服”。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为解读三星堆地区古代纺织技术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线索,也为深入了解古代丝绸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在考古抢救中,团队要深入现场,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心理、生理等问题,抢救修复重要文物。”国丝馆丝路文化研究传承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支队伍曾先后十余次携带重达数公斤的仪器设备奔赴西藏,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执着,克服剧烈的高原反应与艰苦的工作环境,顺利完成修复工作。2024年8月,在经过前期调研后,团队成员奔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对拉隆寺所藏的两件清代铁券文书展开抢救性修复。他们用精湛的专业技术,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了修复任务,获得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被誉为文物保护的“格桑花”。
数字创新,激活千年文明
2024年暑假,国丝馆的“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览成为不少学生家长前来打卡参观的热门展览之一。回望千百年前,亚欧大陆上各个国家的名流商贩、丰饶物产、人文风情都曾云集于世界之都长安——这一承载东西商贸往来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如今,在国丝馆的一台电脑里,丝绸之路上的奇珍异宝再次“汇集”。国丝馆历时5年,携手18个国家的40余家博物馆,共同打造了一个集数字藏品、数字展览、数字知识、云上策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平台——“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据统计,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共汇聚2600余件数字藏品,以及宋韵文化策展库的3300余件数字文物。
国丝馆利用数字化手段,将珍贵文物搬到“云端”,通过3D数字虚拟展让平时不易示人的藏品资源通过数字呈现出来,让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国丝馆推出的第一个云上展览,其文物材质就超过30种,其中不乏国宝级珍贵文物,包括难以运输的壁画、易碎器皿等。3D虚拟展览既突破了实体藏品与线下空间的局限,使库房深处的国宝级藏品得以通过数字呈现在大众面前,又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首创“云上策展”功能,吸引了不少创作者大展身手。它通过打造“数字展览云设计工具箱”等内容,实现了三维虚拟场景随心设计、场景快速专业打光、一键渲染漫游视频等功能——可以模拟实体的展厅,也可以创造虚拟的空间,把世界各地不同的文物组合在一个空间里面向观众呈现出来。
直观的策展模式吸引了广大文博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参与。自2022年第一届“SROM丝绸之路云上策展大赛”举办以来,已吸引全球50万设计师的关注。3年来,通过举办系列策展大赛,平台注册人数突破8万,2400余人参与策展设计比赛,吸引了国内外220余所高校参赛,共产出400多个展览,吸引观众超80万人次。2024年,来自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张泷予和他的团队策划的《客从昆仑来》展览,获得了第三届云上策展大赛盛唐丝绸之路银奖。他表示,这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协作平台,交互操作非常简单易懂,他和他的团队就是以盛唐丝绸之路中的一些语言、服饰、文化作特色,借用了来自全球45个博物馆的187件(套)文物作为策展的素材。
下一步,国丝馆计划将展厅的主题从“丝绸之路”延伸至更广的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国丝馆还将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向世界传播深厚的中国文化。
破圈出海,播撒文化火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多年来,作为丝绸文化保护传承的践行者,国丝馆积极打造“蚕乡月令”“国丝环球展柜”“国丝汉服节”等品牌,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丝绸文化故事,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小朋友们身着汉服亮相2023年“国丝汉服节”。
传承非遗,培育“蚕乡月令”研学品牌。蚕桑丝织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由国丝馆牵头,联合3省5市有关单位共同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丝馆立足专业特色,围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这一核心内容,以馆校合作和馆企合作为基础,面向少年儿童推出集科学性、知识性、互动性、真实性为一体的“蚕乡月令”研学实践活动。活动以春季养蚕为核心,延伸到蚕桑民俗体验、女红技艺实践和创新设计等,涵盖从养蚕到成衣的全链条流程,让少年儿童在实践中感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文化出海,探索国际巡展新模式。国丝馆推出“国丝环球展柜”项目,以“1+N”模式,包括设计1个丝绸主题展览(“数字展+代表性展品”),开展学术研讨、非遗展演、社教活动等在内的N个配套活动,面向世界各地的文博机构、公共文化空间、高校等传播中国丝绸文化,弘扬丝绸之路精神。2023年10月,国丝馆在匈牙利启动了“国丝环球展柜”项目。目前,“展柜”已相继在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塞尔维亚、美国和法国6个国家和当地观众见面。
2023年国丝汉服节走进苏里南,开展汉服节“双城记”活动。
文化自信,推出“全球共享的汉服节”。自2018年以来,国丝馆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丝汉服节”,通过银瀚论道、汉服之夜和汉服集市等活动,打造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服饰盛会,线上线下参与人数累计超3千万,网络传播量累计突破3.5亿人次。2022年“国丝汉服节”首次走出中国,“杭州—巴黎”的双城联动产生了热烈反响;2023年,“杭州—帕拉马里博”汉服节双城记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文化盛宴;2024年,“国丝汉服节”与德国的马尔堡、杜塞尔多夫进行多城联动。
“丝绸和丝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国丝馆馆长季晓芬表示,未来,国丝馆将继续以“抢救修复、科学研究、教育推广、文化传播”为目标,以科技之光照亮丝路文明,以文化之桥连接世界,用心用情传播丝路文化,让世界听见东方织机的回响。
供稿:中国丝绸博物馆
执笔:苏秀书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