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寿命延长4年!北大学者研究登顶《柳叶刀》,揭示长寿秘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7:27 1

摘要:北京大学董尔丹教授、曾毅教授、姚尧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周迎教授等跨学科团队对全国1.1万余名老年人进行了长达13年的追踪分析,11月10日研究成果发表在医学顶刊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上。

“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延长健康寿命、压缩失能期的目标。

健康老龄化和高质量晚年生活的基石是生活能够自理。如何才能让我国近3亿老年人既“活得久”更“活得好”呢?

北京大学董尔丹教授、曾毅教授、姚尧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周迎教授等跨学科团队对全国1.1万余名老年人进行了长达13年的追踪分析,11月10日研究成果发表在医学顶刊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上。

结果证实中国的健康老龄化路径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更多受益于生活方式改善,女性则从社会支持的提升中获益更大。因此,研究结果强调,应制定个性化的公共卫生策略,针对男性减少不健康行为,同时改善女性的社会支持,以实现失能压缩”和延长健康寿命。

这项队列研究使用了中国本土公共数据库,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纵向健康长寿研究(CLHLS)2008年至2021年的数据。通讯作者姚尧研究员也是CLHLS大型老年健康队列的建设与维护的参与者之一!

研究纳入了至少有一次随访或死亡记录的65–100岁的老年人,共11804名参与者。探讨了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与自理及失能状态寿命之间的关联,并评估其性别差异。

女性更长寿,但自理期望寿命更短

转变概率分析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

女性从自理状态改变为依赖状态的风险(HR:1.63, 95% CI 1.49 ~ 1.78)高于男性;

从独立(0.59、0.52 ~ 0.67)和依赖状态(0.61、0.56 ~ 0.67)转变为死亡概率均低于男性。

基于这些转变,65岁时,尽管女性总期望寿命(18.18年)长于男性(15.50年),但自理期望寿命更短,男性(11.29年)长于女性(10.35年)。

这导致了依赖年数的显著差异:女性为7.83年(95% CI为7.58 - 8.11),而男性为4.21年(4.01 - 4.44)。

另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和社会决定因素对功能转变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模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主要防止自理状态丧失,并降低自理状态和依赖状态的死亡率。

相反,有利的社会决定因素对自理状态恢复和依赖后生存的影响最大。

男女健康因素存在性别差异性

总体而言,男性表现出更有利的社会决定因素,特别是在教育和经济状况方面,而女性往往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吸烟和饮酒方面。

原文表格截取(详看原文)

男性更多受益于生活方式改善

拥有3–4种健康生活方式的男性较拥有0–1种者自理期望寿命延长2.45年,高于女性的2.09年(p=0.015)。

女性从有利的社会决定因素中获益更大

相反,女性从有利的社会决定因素中获益更大,拥有4–5项积极社会因素者较0–1项者自理期望寿命延长1.95年,超过男性的1.67年(p=0.047)。

协同干预可延长自理寿命近4年

与预期寿命最低组(0-1健康生活方式和0-1有利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相比,当健康生活方式与良好社会环境兼具时:

自理寿命的提升最大,男性延长3.94年(3.73–4.15),女性延长3.89年(3.68–4.11);

总预期寿命也显著提升,男性延长5.78年(5.51 - 6.06),女性可延长7.41年(7.08 - 7.76)。

另外,在最优社会支持下,男女自理寿命差距几乎消失,证实失能期长短主要受可干预的社会因素影响。

“健康长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追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姚尧研究员表示,通过个人努力与社会支持双向发力,相信我国有条件、有能力逐步实现“活得久、活得好、活得有尊严”的健康老龄化目标,为全球应对老龄化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源:幻想阁pv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