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文旅地标入选第二批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公示 红楼幻梦照现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7:20 1

摘要: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二批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拟入选项目公示,30个优质项目脱颖而出。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以下简称“戏剧幻城”)作为我市唯一入选项目,凭借其对文学经典的创新演绎、沉浸式的艺术表达与完善的产业生态,成为全国旅游演艺领域标杆之作,彰显了廊坊文旅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二批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拟入选项目公示,30个优质项目脱颖而出。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以下简称“戏剧幻城”)作为我市唯一入选项目,凭借其对文学经典的创新演绎、沉浸式的艺术表达与完善的产业生态,成为全国旅游演艺领域标杆之作,彰显了廊坊文旅融合发展的硬核实力。

此次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评选,是文化和旅游部响应文旅消费升级趋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评选依托省级文旅部门推荐,经专家评审等严格程序,重点考量项目的文化内涵、艺术创新、市场表现与社会效益。戏剧幻城的成功入选,标志着其在文化传承与文旅创新领域的探索获得国家级认可,也为廊坊打造“京津乐道、绿色廊坊”文旅品牌注入强劲动力。

八年磨一剑:从文学经典到戏剧城邦

“这座城的主角不是曹雪芹,也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是《红楼梦》成书以来每一位阅读它的读者。”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度假区总经理胡锋的解读,精准道出了项目的核心创意。

这座由王潮歌导演团队历时8年匠心打造的戏剧群落,于2023年7月23日正式开业,不仅是“只有”系列的重磅力作,更是国内首个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大型沉浸式演艺综合体。

走进戏剧幻城,十六扇风格各异的“中国门”率先铺展开红楼叙事的序幕,228亩土地上,7.2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里,4个大型剧场、十余个小型剧场、108个情境空间错落分布,构成一座“移步异景、迷宫幻境”的戏剧城邦。这里颠覆了传统戏剧的线性叙事,以“读者视角”为核心,让不同年代、不同境遇的“红楼读者”成为故事主角——“1965年四川攀枝花工厂的读者”“1987年课堂上偷读红楼的学生”“读了五遍《红楼梦》的王志刚”,这些跨越270多年的阅读独白,将经典与当代紧密相连。

600余名专业演员组成的庞大阵容,每日在21场不同剧目中穿梭演绎。《第三十五中学》以校园记忆为切口,让观众在1987年的课堂场景中找到青春共鸣,被游客称为“青春版的大观园”;《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从贾环视角重构经典桥段,带来全新认知维度;《有还无》则以真水舞台与光影特效营造出“每帧都能当壁纸”的梦幻场景,让游客直呼“仿佛置身真实梦境”。这种“看戏人亦是戏中人”的体验,打破了传统观演边界,使《红楼梦》从书页上的文字变成可感知、可参与的生命体验。

在艺术表达上,戏剧幻城完美诠释了“传统经典,当代表达”的理念。它将青铜纹样、园林造景等传统元素与声光电科技深度融合,在《太虚幻境》剧场中,全息投影让“金陵十二钗”仿佛从画中走出;《石头记》通过光影变幻演绎宝玉的人生轨迹,传统叙事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产生奇妙化学反应。北京游客秦淮表示:“70分钟的演出全程被代入,那些校园场景、同学情谊,每个年代的人都能找到共鸣,原来《红楼梦》里的情感早藏在我们日常里。”

创新运营:从文化体验到消费生态

作为文旅融合的成功实践,戏剧幻城在运营模式上构建了“文化+商业+科技”的多元生态。定价上实行差异化体系:成人票从388元至698元分级设置,优待票覆盖268元至408元,158元夜场票则精准对接本地和周边消费群体。这种细分定价既兼顾了大众需求与高端体验,又通过高峰期动态调整实现收益优化,将文学经典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文化产品。

5座主题餐厅与多处商业设施散布园区,“红楼宴”将书中饮食文化具象化,“绛珠草”“通灵玉”等主题文创产品接连斩获河北省文创设计金奖,形成“观演+餐饮+购物”的消费闭环。2025年国庆期间,超42万人次涌入园区,外地游客与年轻群体占比显著提升,直接带动廊坊从文旅“过境地”转变为“目的地”,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300%,餐饮消费环比提升220%,形成强大的文旅消费辐射效应。

智慧化服务是另一大亮点。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构成的线上服务平台,集成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预订功能,智慧导览电子地图让游客实现自助游览。园区内高密度布设的网络设施,确保主要活动区域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数智化管理平台接入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实时采集交通、气象、客流等数据,通过精准营销与舆情监测功能优化服务决策,该系统已入选河北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

天津游客李紫馨深有感触:“从订票到导览全程手机操作,连停车场都能智能导航,科技感让文化体验更顺畅。”

多维赋能:从演艺空间到文化生态

“这里文化气息浓厚有底蕴,不仅让我快乐,更是一种滋养。”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来此游览的一位北京游客的评价,道出了戏剧幻城的社会效益核心。作为廊坊文化新地标,它早已超越单一演艺场所的范畴,成为集文化传承、艺术孵化、市民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在文化传承方面,以戏剧幻城为核心吸引物的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构建了“经典诠释+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项目联合京津冀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开设实践课程,为传统戏剧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园区内常年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让本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艺术盛宴,去年以来累计开展非遗展演、戏剧 workshops 等活动40余场,参与群众超10万人次。

对本地文化事业而言,其带动效应同样显著,为本土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与创作的广阔舞台,先后举办青年艺术家联展等活动,培育出一批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思维的文艺人才。其开发的“只有红楼梦”系列文创产品,将廊坊传统工艺与红楼文化结合,带动本地文创产业升级,形成“创作—展示—销售”的良性循环。

在区域发展层面,戏剧幻城成为廊坊融入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依托地处京津雄“黄金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项目与京津多地旅行社合作推出“红楼文化之旅”专线,去年吸引京津冀游客超200万人次。廊坊市文广旅局副局长王鹏飞表示:“戏剧幻城不仅提升了廊坊的文化软实力,更推动形成以演艺为核心的文旅消费生态圈,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戏剧幻城2020年入选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2023年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与夜经济示范单位,2024年跻身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2025年斩获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与省级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等殊荣。此次冲击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更是对其综合实力的终极检验。

经典永续:在传承创新中书写新篇

“入选全国精品名录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红楼文化的新起点。”胡锋表示,项目正围绕“内容迭代、业态延伸、IP深化”三大方向持续发力。在内容上,2026年将推出新剧上新;在业态上,结合研学旅行与夜间经济,开发“红楼文化研习营”“幻城夜游季”等新产品;在IP运营上,计划联动影视、出版等领域,构建多元化红楼文化矩阵。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评价:“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跳出了复刻名著的传统思路,以读者视角为创作核心,为文学经典文旅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这种创新实践让《红楼梦》这一文化瑰宝在当代焕发新生,为全国旅游演艺发展探索出“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的可行路径。

傍晚时分,戏剧幻城的灯光次第亮起,108个情境空间在夜色中流转着梦幻光晕。游客们或驻足观赏室外剧场的实景演出,或在主题餐厅品味红楼美食,或通过小程序规划次日行程。

从一本书到一座城,从经典到生活,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成功入选,不仅是对一个项目的肯定,更是对一种文化传承理念的认可。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这座“红楼幻城”正用现实笔触,续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

来源:河北文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