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妮:在黄玲的烟火人生里,照见表演与成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6:57 1

摘要:苏州小巷的青砖黛瓦间,藏着20世纪70年代末的人间烟火。正在热播的《小巷人家》用细腻笔触,将庄、林两家人在时代浪潮中的笑泪与牵挂娓娓道来。而闫妮饰演的黄玲,无疑是这幅市井画卷中最动人的一抹底色——她不是传统婆媳剧里的悲情角色,也不是锋芒毕露的女强人,却凭着“心

苏州小巷的青砖黛瓦间,藏着20世纪70年代末的人间烟火。正在热播的《小巷人家》用细腻笔触,将庄、林两家人在时代浪潮中的笑泪与牵挂娓娓道来。而闫妮饰演的黄玲,无疑是这幅市井画卷中最动人的一抹底色——她不是传统婆媳剧里的悲情角色,也不是锋芒毕露的女强人,却凭着“心如明镜”的通透,成为观众心中最难忘的荧幕形象。近日,闫妮在接受国际在线专访时,袒露了自己与黄玲跨越银幕的情感联结,也分享了这份相遇带来的成长与感悟。

“导演张开宙最早定下的就是我来演黄玲。”这份信任起初让闫妮有些忐忑,她捧着剧本反复琢磨:这个苏州棉纺厂的女工,到底藏着怎样的力量?从初读剧本的迷茫,到杀青时的泪崩,闫妮在黄玲的世界里走了一遭,才真正懂了这个角色的魅力。“很多观众替她委屈,觉得她在婆家受了委屈不吭声,但黄玲从来不是唯唯诺诺的人。”闫妮的解读里满是共情,“她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该放,不内耗、不纠结,这才是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这份“拎得清”的分寸感,是黄玲的灵魂,也是闫妮塑造角色的突破口。生于西北的闫妮,要演绎地道的苏州女性,地域气质的差异曾是最大挑战。但在她看来,外在的口音与姿态都能通过观察打磨,真正难的是走进黄玲的内心。“我和她太不一样了,我佩服她的情绪稳定,那种波澜不惊的定力,是我需要学习的。”闫妮会想象黄玲在棉纺厂的工作日常,会琢磨她面对婆媳矛盾时的心理活动,这种“沉浸式追问”让她与角色渐渐重叠,最终让观众彻底忘了“佟湘玉”的西北腔调,只记住了黄玲身上的江南温婉。

《小巷人家》的温暖,不仅藏在黄玲的人生智慧里,更藏在那些跨越时光的情感中。黄玲与宋莹的邻里情,是剧中最动人的亮色——一个内敛通透,一个直率热忱,却能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成为彼此的依靠。“黄玲觉得宋莹是唯一能护着她的人,这种信任特别珍贵。”闫妮的语气里满是动容,她还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曾嘱托她寻找多年未见的旧友,得知对方已故时,母亲脸上的失落与悲痛,让她真切感受到那个年代女性友谊的厚重。“那种经过岁月沉淀的情谊,不分年代,都一样动人。”

作为母亲的黄玲,更让闫妮找到了情感共鸣。她对女儿庄筱婷的呵护与期盼,在“女儿私自领证”那场戏中爆发得淋漓尽致。“我对晓彤说‘我对你很失望’的时候,她哭得泣不成声,那种情绪瞬间就传染给我了。”闫妮说,戏里她是庄筱婷的母亲,戏外她也早已把关晓彤和范丞丞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在片场都不叫名字,只喊庄图南、庄筱婷,这种代入感让表演特别真实。”

从《武林外传》里活色生香的佟湘玉,到《小巷人家》中温润通透的黄玲,闫妮塑造的角色总能直击人心,而“松弛感”是她表演路上的秘诀。“演员不能绷着,得有让自己沉浸的空间,这种松弛不是懈怠,是对角色的笃定。”正是这份松弛,让她既能驾驭喜剧的夸张节奏,也能拿捏年代剧的细腻情感。如今,许久未演喜剧的闫妮满怀期待:“作为女演员,能演好喜剧特别难得,我想找回那种让观众笑中带泪的感觉,也希望能在电影领域留下更有分量的作品。”

当被问及“为什么是你演黄玲”,闫妮坦诚自己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杀青时发给导演的那条信息,早已道出答案——“感谢你让我遇见黄玲”。这个与她地域不同、性格各异的角色,不仅让她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表演突破,更让她在烟火气中读懂了生活的智慧。而对于观众来说,闫妮与黄玲的相遇,正是《小巷人家》最温暖的馈赠——让我们在荧幕的光影里,看见了平凡女性的力量,也看见了一位演员最本真的热爱。

来源:七七八点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