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千问公测:AI To C的“迟到者困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7:15 1

摘要: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APP公测上线,“免费开放,人人可用”。据阿里透露,未来将陆续覆盖办公、地图、健康、购物等多个生活场景。千问APP公测版已登陆各大应用商店,网页端与PC版同步开放。

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APP公测上线,“免费开放,人人可用”。据阿里透露,未来将陆续覆盖办公、地图、健康、购物等多个生活场景。千问APP公测版已登陆各大应用商店,网页端与PC版同步开放。

然而,在豆包、ChatGPT、文心一言等玩家已完成用户教育与生态布局的当下,阿里这场“姗姗来迟”的进军,更像是陷入了“起大早赶晚集”的困境,看似手握生态牌,实则难破用户惯性与竞争壁垒,想成为“下一个豆包”几乎无望。

AI To C红海已定:头部玩家筑起三重壁垒

当前AI To C市场早已不是蓝海,头部产品已形成难以逾越的竞争优势。

从用户基数看,据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Mobile 2024年Q4报告,字节跳动旗下豆包MAU(月活跃用户)已突破1.2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25分钟;OpenAI的ChatGPT虽未进入中国市场,但其全球月活超8亿,品牌认知度堪称“AI代名词”;百度文心一言依托百度搜索生态,MAU也达到6800万。

这些产品通过早期入场,已完成用户“AI使用习惯”的培养,而用户对AI助手的选择往往具有“单极化”特征——多数人只会留存1-2个常用AI工具,千问想要从中抢夺用户,需突破“用户惯性壁垒”。

技术层面,豆包背靠字节跳动的大模型研发实力,在多轮对话流畅度、中文语境理解、多模态交互上持续领跑;ChatGPT的GPT-4o模型在逻辑推理、专业领域问答上仍保持技术优势;文心一言则深度融合百度搜索数据,在实时信息获取上具备独特优势。反观阿里千问,尽管宣称“最先进模型”,但公开测试中暴露的对话连贯性不足、多模态功能响应延迟等问题,显示其技术储备与头部玩家存在代差,短期内难破“技术壁垒”。

生态整合方面,豆包已接入抖音、剪映、飞书等字节系产品,形成“内容创作-办公协作-娱乐消费”的场景闭环;文心一言与百度地图、百度健康、小度智能设备深度联动,构建起“搜索-生活服务-硬件”的生态链。

阿里千问虽计划接入地图、外卖、购物等场景,但阿里内部业务板块各自为战的历史问题未解,高德、饿了么、淘宝等APP均有独立的用户体系与运营逻辑,能否实现“无缝协同”仍是未知数,短期内难形成“生态壁垒”。

千问的核心困境:“生态牌”难掩用户增长焦虑

阿里押注千问的核心逻辑,是试图将电商、本地生活等既有C端流量导入AI助手,但这一思路存在明显漏洞。

一方面,阿里既有用户的核心需求高度明确——打开淘宝是购物、点开饿了么是点餐、使用高德是导航,这些“工具性需求”与AI助手的“泛场景交互需求”存在本质差异。数据显示,淘宝月活超8亿,但仅有不足5%的用户会主动尝试APP内的附加功能,用户对阿里系产品的“功能认知固化”,使得流量转化难度极大。

另一方面,AI To C的核心竞争力是“用户体验”而非“场景堆砌”。豆包的爆发并非依赖字节生态流量,而是凭借“拟人化对话”“高效智能写作”等核心功能打动用户,形成自发传播;ChatGPT则以“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成为专业人士的必备工具。

而千问目前展示的“对话问答+全能相机”功能,与市场现有产品高度同质化,缺乏“杀手级应用”。即便未来接入外卖、订票等场景,用户也未必愿意放弃饿了么、携程等“单一功能更专业”的APP,转而在千问中完成操作,毕竟,“一站式”的前提是“每一项都足够好用”,而非简单拼凑。

战略误区:把“生态叠加”当“生态协同”

阿里将千问定位为“未来的AI生活入口”,但这一战略忽略了AI助手的发展规律,用户需要的是“能主动解决问题的智能伙伴”,而非“各种APP的集合体”。此前百度曾试图将文心一言打造成“超级入口”,强行捆绑多款产品,结果因操作繁琐导致用户流失;腾讯的AI助手“腾讯智绘”也因过度依赖微信生态,陷入“功能鸡肋”的困境。

阿里的问题更突出,其内部业务板块长期处于“竞争大于协同”的状态,高德与百度地图竞争、饿了么与美团对抗、淘宝与拼多多博弈,各业务线均有自己的KPI压力。

千问若要整合这些场景,需协调各业务线的资源与利益,这在阿里的组织架构下难度极高。更关键的是,AI助手的核心是“大模型能力”,场景只是“能力的载体”。若千问不能先在模型能力上实现突破,即便接入再多场景,也只是“用AI外壳包装传统APP”,无法真正满足用户对“智能”的需求。

综合来看,阿里千问在AI To C赛道已错失最佳入场时机,头部玩家的用户壁垒、技术壁垒、生态壁垒已基本成型。其依赖“生态叠加”的发展路径,既难以突破用户对阿里系产品的“功能固化认知”,也无法在同质化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若不能跳出“用生态补能力”的惯性,放弃对“入口梦”的执念,转而聚焦模型技术打磨与核心功能创新,千问或许能成为阿里生态内的“补充工具”,但绝无可能成为“下一个豆包”,更难扛起阿里“AI时代未来之战”的大旗。

来源:咫尺观察

相关推荐